如果恭亲王奕訢在街上碰到自己的女儿的仪仗,虽不至下轿肃立,但也得停轿候着,让荣寿公主先行,北京城虽大,总往皇宫方向走不可能碰不上,奕訢也没辙,自打碰上一次以后,奕訢自此便不再出现于附近区域了。
过去的宗室觉罗非常注重礼制、规矩、身份地位,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僭越、冒犯之举,奕訢也是受皇家教育出身,所以对此格外注重,注重归注重,他又讨厌“王府中有两个主子”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还要让女儿先行的情况,有失自己面子,在外还好说,停轿就是,回家可就麻烦了。
按身份来说,荣寿公主无非是个和硕格格身份,但祺祥政变后,为了加恩功臣,奕訢一时成了朝堂最核心的红人:
①晋封荣寿固伦公主。没法拒绝那种。慈安、慈禧知道初掌权柄地位尚需稳固的关系,“人微言轻”,所以找了个死无对证的理由让奕訢无法拒绝,她们说是先皇遗命,一直喜欢荣寿公主,应该秉承先帝的遗愿晋封固伦公主。
奕訢也知道扯淡,但是没法反驳,不单是皇帝说的,还是遗愿,他能咋办,所谓晋封固伦公主其实是个很虚的东西,头衔而已,论荣耀能比道光帝儿子的身份更荣耀么?他不在乎。
②世袭罔替恭亲王。奕訢坚辞不受,一是在体制、规矩圈子里混习惯了,不想开这先例,二是宗室觉罗们的舆情需要考虑,他顶不住揶揄和骂名。
③亲王双俸。奕訢请停,皇帝(慈禧、慈安)拒绝。这点其实无所谓,亲王钱也不多,奕訢就是不想招摇,落人话柄。奕訢也一样贪污纳贿,只不过不象奕劻一样贪的那么极端罢了,不贪污的话,王府的一应开销都无法支撑。
④行走班次、坐次。按两宫安排,奕訢在参与诸如宗庙祭祀、国家庆典等仪式上已经超过了五哥奕誴,奕訢很难受,总觉得自己僭越了身份,非常惭愧,但这种事可不是自己想站哪儿都行的,所以再次上疏求恩准,获批。
⑤固伦公主封号。请求撤裁,因为“夙夜难安”。(婚后两年恢复)
······
祺祥政变后,奕訢好处不少,但是为了维护原有体制上的规矩,也是防止捧杀,所以大多坚辞不受,自己女儿的事儿也一样,一是自己心里别扭,他觉得不是优渥,而是长幼无序,乱了辈分规矩。
为啥哩?自从女儿成了固伦公主,意味着父女二人要“各守本分”:
奕訢是道光的儿子、咸丰的兄弟、同治的六叔。
荣寿固伦公主变成了咸丰皇帝的女儿、同治帝的姐姐。
地位上固伦公主比奕訢高半分不说,这是小事,关键是公主怎么称呼奕訢呢?简单说就是按哪边儿论呢?当然是优先按皇室论关系,所以嘞,奕訢是同治的六叔,也是荣寿公主的六叔,那女儿见了爹叫啥呢?按规制来说,六叔妥妥的。
为啥对奕訢这么好呢?无非政治需要。
两宫为了尽快稳住根基,必然先要对有功之臣大肆封赏,这样才能让朝臣们尽快的围拢到两宫、皇帝身边,这当官的有的求财,有的求利,有的求命,一切优势资源都掌握于皇室,两宫这么大方,官员们垫着脚想往上扑的人有的是。
恩威并施嘛,至于“威”,八辅臣就是下场,不死也得缓几年。
至于奕訢,等两宫安稳了他的几次“没落”都是必然的。
两宫实现政权稳定后,奕訢议政王的帽子就直接被摘了,领班军机也革了,但荣寿公主却没受什么影响,依然如故的受宠。
慈禧在世的时候,荣寿公主为何倍受荣宠呢?
不幸的婚姻是一方面,荣寿公主是慈禧指婚,但是对象不大好,景寿只是道光朝额驸,身份说是仅此于贝勒,其实也算不上高,按咸丰姐姐那边论关系的话也还成,不算太低,不过这种品秩比较“虚”,景寿的儿子志端常年肺病,结婚五年就死了。
对此,慈禧是抱有内疚的,让荣寿公主十几岁就守了寡,慈禧自己二十六守寡就够倒霉了,哪能不知苦楚。宫里也不是没有公主,比如固伦荣安公主,丽皇贵妃之女。
为啥荣安公主这个正经八百的公主地位还不如荣寿公主呢?因为她娘亲太受宠了,论程度绝不在慈禧之下,慈禧不高兴,非常介意,荣安公主命也苦了些,十九岁才下嫁,婚后一年,即二十岁就死了,而且生前受保姆掣肘(满洲婚后规制),一两个月才能和额驸同房一次,受气不少。
荣寿公主的受宠当然有奕訢的面子,虽然奕訢起起落落那么多次都在慈禧指掌之间,但是奕訢的身边同样聚拢了大批宗室势力和朝臣势力,这是正经的皇子,无论有没有职务,受推崇程度也不可小觑,而慈禧也不是想干啥干啥,把持朝政就够了,她也不能把宗室觉罗们逼苦了,所以奕訢她可以动,但是不会太过,而荣寿公主也是她俩之间的缓冲区,还有一份人情在。
还有一点,按婚姻关系来说,荣寿公主同时也是慈禧的外甥媳妇,多少沾亲带故,而且荣寿公主宫中长大,和这个妃那个妃的全无瓜葛,和慈禧熟络,荣寿公主府在北京东城安定门大街的大佛寺附近,后来改成了北京中医医院。
刚结婚的时候,荣寿公主只是隔三差五的进宫小住,自从额驸死后,荣寿公主也不爱住在公主府了,经常在宫中常住,平时慈禧的娱乐项目就是她的娱乐项目,属于陪吃陪喝陪玩陪聊那种,这对增进感情有相当大的帮助,不用质疑这点,连安德海、李莲英那种下人都能和慈禧混得不错,一固伦公主混得比他们好没什么可奇怪的。
荣寿公主有几个有点,慈禧也喜欢,因为她和慈禧关系莫逆,下人们犯错什么荣寿公主经常和慈禧打岔,把她吸引力转移在其他方面,一方面让手下少了责罚,宫里人大多对她非常感激,二是不让慈禧气得太过,三是慈禧有时候也需要台阶下,荣寿一句话就坡下驴也就过去了。
慈禧对太监宫女也非常惯着的,并不象某些作者所写,一味的虐待,偶尔对他们也很好,比如慈禧赏戏有时候皇亲贵胄或朝堂大员们陪同,伺候的一应太监宫女如果从官员腰包里捞不到大红包,她是真的会掉脸发怒甚至给官员穿小鞋的。有点加菲猫的调调,这狗只能我欺负,别人碰可不行。
荣寿公主有时候说话不好听,但是她能说到慈禧的心坎里,同样一句话,说话方式不同,有的人会死,有的人会更受宠,荣寿公主就是这样的人,她能让慈禧觉得公主是实心实意的为了我好,而并非犯驴是把好手,这是关键。
比如慈禧做的衣服,总想穿个鲜艳点的颜色,看着就这么舒坦,但是否自己穿着合适她就不管了,即便穿着不好看谁敢说啥,荣寿公主不是这样,虽然慈禧交代身边的太监宫女严禁走漏消息,但荣寿还是知道慈禧有了鲜艳的新衣裳,她也不直说,只是旁敲侧击的说,我曾经看过一块料子,色彩和做工都非常不错,很漂亮,本想买下来给您的,但是这衣服可不合祖制,所以没买。
慈禧是垂帘了,是训政了,甚至晋封荣寿固伦公主的封号都是违背了皇太极定下的规制,但于祖制方面,慈禧并不是百无禁忌的,比如,谁怂恿她坐龙椅,她就会毫不犹豫的砍死谁,慈禧的底线虽低,但不是没有,她也明白,别管爱不爱听,荣寿公主都是为她好,而不是一味的添堵。
谁都知道荣寿公主脾气直,说话也直,之所以慈禧忍着,肯定不是因为害怕,主要还是干女儿这层关系,自小宫里养起来的,那么多年有了感情,同治早死,载湉好悬搞出来围园杀后,桂祥除了要钱就是要钱,隆裕不受皇帝待见,慈禧自己也不喜欢这个侄女,她没动荣安就不错了,宠是不可能的,只有荣寿公主始终陪在身边,估计慈禧也有寂寞孤独冷的时候吧,连太监都能宠上天,宠个公主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