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过程中,奖励还是惩罚更有效?你更喜欢采用哪种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44
导读

虽然奖励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家长也切忌滥用这种奖励,因为奖励就像药物,使用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家长也要注意把对孩子的奖励用在适当的地方、用在适当的时刻。 小孩子还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要以奖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这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往往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主张,甚至同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之间也存在分歧,这也是导致很多家庭中爸爸妈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现象的原因。

奖励和惩罚相比,哪个更有效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专门的试验。他们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来进行测验。首先将学生分成A、B、C三组并进行考试,考试之后先奖励A组学生,表扬他们考试成绩不错;惩罚B组,责怪他们考试考得不好;C组的学生则作为对照组,既不奖励也不惩罚。然后三天之后再进行同样内容的考试,考试结果表明,A组在考试之前受到了奖励,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受到惩罚的B组成绩排第二,没有受到奖励和惩罚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这项实验能够证明奖励要比惩罚的作用大,但至少可以说明奖励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作用要比不过问孩子的情况要好得多。

上面的试验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对孩子进行奖励、表扬的正面作用。

经常对孩子进行奖励、表扬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如果孩子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家长及时的称赞,那么这个行为可能很快就会不再出现;而家长的奖励却可以令孩子受到鼓舞,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进而形成自身的习惯。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还有助于让孩子形成优越感,进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为孩子的为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奖励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家长也切忌滥用这种奖励,因为奖励就像药物,使用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家长也要注意把对孩子的奖励用在适当的地方、用在适当的时刻。

不要奖励孩子坏的行为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每个家长都可能在无意间犯这个错误。尤其在孩子撒娇、打人、骂人、撒谎的时候,仔细回想一下,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那么可爱的样子,有没有让你忍俊不禁,对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可能更是如此。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孩子的此类行为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说教,反而用不恰当的方式给予呵护,这相对于是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孩子的夸奖要具体

小孩子还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所以,家长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表述明确,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和行为才受到表扬的。比如当孩子今天表现得很好时,家长不要只是说“宝宝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或只说“你真棒”之类的话,而是要用较清楚的语言来表扬说明,比如“你今天没有挑食,妈妈十分高兴!”。这样通过清晰而具体的表扬方式,孩子才能明白什么行为是良好的、什么是父母所期望的行为。

情感的奖励方式要比物质方式更具有效果

对孩子奖励的时候,要安排好情感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比例,其中要以前者为主。在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类情感表达方式,要比给孩子买玩具、买好吃的等物质方式更加有效。但物质奖励要作为补充方式,也不可被完全忽视。

最后说一下关于惩罚孩子。家长一定不可用成人的视角和标准或要求孩子,并对孩子进行惩罚。惩罚要慎用,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为孩子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惩罚被用于阻止孩子的坏习惯时,也并不总是那么有效。因为孩子可能会把家长对其的惩罚行为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关注。这时,惩罚反而带来了与奖励等同的效果,即惩罚会强化孩子的不当行为。

这是因为孩子都有引起别人,尤其是家长注意的欲望。他们更愿意去做被家长关注的行为,这也是很多孩子爱搞恶作剧的原因。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一点,对那些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来说,惩罚很容易令其产生反抗情绪,甚至一些孩子会将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所以推荐的做法是:家长对孩子那些不良的行为要冷处理,避免不当的反应会强化这种行为。

参考书籍

蒙台梭利著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