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俗语_“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老祖宗的经验,都有什么道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18
导读

按照我们分析“父不进子房”的逻辑方式来分析这句话的话,从它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无非是在告诫那些当官的人,千万别轻易跑到老百姓们的家中去。 倘若为官者总是往这样的老百姓家里跑,那即便他们依然能够保持…

《论语/颜渊》中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留给后世的话语,君臣父子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存在,否则就会乱套。同时我们国家一直都流传着很多的俗语,虽然它们被称为俗语,但其本身却一点都不俗。

因为大部分的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些道理搞清楚,那便可以受益匪浅。不过一些俗语的村子,是老祖宗几千年来,通过生活经验进行总结概括,然后演变出来这些话语。但是有些话总是“话糙理不糙”。

就拿“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来说,它就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那损失可就有些大了。为了帮助大家搞清楚这句俗语蕴含的深刻道理,我们下面就来详细地给大家做个分析。如果有人对此内容颇感兴趣,那就不妨先耐着性子将下面的内容阅读完再说。

一、“父不进子房”蕴含的深刻道理。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事情似乎只是父母不应该随便进入到子女们的房间中去。可这样一来,就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了。毕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为亲密的,且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子女而言,还需要经常接受父母的照顾。那么父母在照顾自己的子女时,就免不了要经常进出子女们的房间。若是像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所言,认为父母不应该经常随便进入子女的房间,那父母还怎么照顾他们的子女呢?由此可见,这句话肯定没办法单纯地被这样理解。

其实,这句话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为人父母,纵使跟子女们的关系再怎么良好,也得注意尊重一下子女们的隐私。给他们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而千万不能总是试图去窥探子女们的隐私,否则的话,不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而且还容易影响到子女跟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这对于维持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和谐状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人父母者最好能够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所含有的深刻道理。千万别等到把关系闹僵才感到后悔,那样再想与子女恢复以往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比较困难了。

二、“官不入民宅”蕴含的深刻道理。

按照我们分析“父不进子房”的逻辑方式来分析这句话的话,从它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无非是在告诫那些当官的人,千万别轻易跑到老百姓们的家中去。虽然这样理解也能说得通,但是为何这句话要如此告诫当官的人员呢?

其实,这句话蕴含的深刻道理,恰恰就隐藏在对这一原因的分析结果中。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告诫为官者没事儿少往百姓家跑的意思,但是为官者要想因此告诫而受益匪浅,那就得先搞明白为何要如此告诫他们。

其实,这句俗语之所以要如此告诫为官者,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这样的: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对待百姓们的态度都非常不好。动不动就盘剥百姓,或者奴役百姓。所以,那个时候大部分的老百姓都非常惧怕官员。当官员们突然造访他们的家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恐惧感。这样一来,纵使官员们只是单纯去老百姓家看看情况,也照样会严重影响到老百姓家的正常生活。

第二个原因,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心存妄念的老百姓们而言。要知道,既然有本本分分的老百姓存在,自然也就有不安分的老百姓存在。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总想通过巴结当官的人,以此来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名和利。

倘若为官者总是往这样的老百姓家里跑,那即便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廉洁公正的为官品性,也免不了会被不知情的其他百姓们猜疑已经失了为官者该有的风骨。时间久了,不仅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容易干出仗势欺人的举动来。而且那些为官者还要为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犯下的过错承担主要责任。

总结:

所以说,俗语虽然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用。但是实际上,若我们能够搞清楚它所含有的深刻道理的话,就很容易因此而受益匪浅。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句子,在古时候的民间,能够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

这些个俗语毕竟都是先辈们的经验之谈,纵使年代久远,却也照样对我们有很大的教化意义。就拿“官不入民宅”这句话来说,即便是放到现在,也照样对为官者有比较大的警示作用。当然了,像这样的俗语还有很多。如果大家对此比较感兴趣的话,就要注意尽量多收集一些了。只是建议大家一定要记得先搞清楚这些俗语的意思再说,否则的话,它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发挥出它们本该发挥出的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