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份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肆虐,经中外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病毒DNA与蝙蝠携带的萨斯病毒相似率高达98%,本次疫情可能就是由蝙蝠携带传染到人类社会的。这又一次将蝙蝠这种动物推到了人类世界的面前,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动物,让人类又爱又恨?
图1 蝙蝠
1、蝙蝠的重要作用
蝙蝠属于翼手目动物,是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大部分蝙蝠相貌丑陋,昼伏夜出,生存环境偏僻,而且有一部分蝙蝠吸食动物血液,使人类对其具有先天的恐慌和偏见。加之宗教的影响和疾病的传播,蝙蝠在很多地方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和屠杀。
孰不知,蝙蝠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蝙蝠对许多生命的延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这个关键物种数量发生大变化,就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亚目的蝙蝠(果蝠)往往是关键种。植物种子必须传播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扩散,果蝠便将大量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吃完果实后将种子扔掉,种子落地、发芽、生根,逐渐生长成茂盛的植物。对于无花果一类包含很多小种子的果实,果蝠将整个果实吃掉,种子随后被蝙蝠排泄到各处。研究表明,有些无花果只有经过果蝠或鸟类胃的消化才能发芽。
此外,如果蝙蝠被消灭殆尽,那么靠蝙蝠授粉的植物在衰老后,种群也将不复存在,而自然界的环环相扣又让这些植物关乎着许多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如此紧密的联系可能催生出一系列难以预测和承受的连锁反应。像人类喜爱的榴莲、香蕉、大枣、芭乐等一众水果,以及猴面包树、龙舌兰、桉树等众多植物,都需要蝙蝠帮助授粉才能生存。
同时,以昆虫为食的蝙蝠是许多林业害虫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尤其是保障经济林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各种食虫类蝙蝠能消灭大量蚊子、夜蛾、金龟子、尼姑虫等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对人类有益。蝙蝠所聚集的粪便还是很好的肥料,对农业生产有用。经过加工的蝙蝠粪被称为“夜明砂”,是中药的一种。蝙蝠还是研究动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对象,对它们辐射技术、超强免疫能力的秘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人类仅仅只是知道了蝙蝠能够做些什么了,但仍然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做的,所以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种类势在必行。
图2 蝙蝠帮助植物授粉
2、因为携带病毒而被赶尽杀绝
蝙蝠确实是移动的病毒库。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从蝙蝠体内成功分离出80余种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可以说自古至今的人类世界病毒大爆发都可以看到蝙蝠的身影。但是,科学家同时提出,它们携带病毒也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不应视为异端而赶尽杀绝,
目前来看,尽管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蝙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尝试通过立法手段予以保护,但整体来说蝙蝠的处境非常不容乐观。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对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杀虫剂等有毒物质的排放,造成了很多品种的灭绝或大面积死亡,情形非常严峻。
此外,人类不正常的杀害也是影响蝙蝠种群繁衍的重要因素。除了宗教因素造成的杀害之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尼)和许多生活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每捕获一只蝙蝠就意味着可饱餐一顿或增加一笔收入,因为许多地方将烤蝙蝠翅或炖蝙蝠汤视为一道风味,这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饮食,也是许多游客闻名而来的佳肴。近年来,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一些网络主播,为了提高曝光度,吸引眼球,不顾自身安危和病毒传播的危险,从网上买来一些蝙蝠做成的恐怖食品,亲自尝试。这种作死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众对于野生动物自身病毒的提防,对全社会产生极大的感染风险,应当立法予以惩处。
图3 被杀害的蝙蝠
3、总结
保护蝙蝠种群,并且能够让人们远离病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远离蝙蝠,避免人为干扰蝙蝠的生存环境或者故意捕杀、食用蝙蝠,切断蝙蝠向人类传播病毒的途径。
图4 人类对自然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