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败亡,鸿门宴并非计划问题,其实另有原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79
导读

在这个时期,项羽最终决定与刘邦进行战略和解,并借此机会在关内区域进行了诸侯分封。 于是乎就是在这种灭刘邦未必可行的情况下,项羽的最终决定通过“鸿门宴”来到达“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使得刘邦在这场政…

秦帝国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只经历了两代就开始土崩瓦解。

在战争中,章邯所率秦军主力消灭了陈胜军队的重要力量,最初期的第一批反秦起义军最终覆灭。但关外势力则又落到了以楚政权为旗帜的楚地阵营当中。

最终项羽借巨鹿夺权事件,成功的成为了楚阵营义军当中的最强者,在一系列战争后击垮了秦军派遣到关外的主力军队,此后进入关内,并遭遇到了已经占据咸阳的刘邦。

在这个时期,项羽最终决定与刘邦进行战略和解,并借此机会在关内区域进行了诸侯分封。

而这个时期的决策成为了后世对项羽产生争议的最主要的来源。

而争议点有两点:一,鸿门宴释放刘邦,是项羽的政治无谋,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

二,分封天下诸侯,自己放弃秦地,是主动放弃战略优势,还是根据格局而不得不产生的战略选择?

那么,下面就对以上两点,进行分析。站在“项羽”这位历史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些被后世所鄙夷的“短见之举”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而其之后是如何失去天下的。

首先,是关于项羽为何在鸿门宴放走刘邦的问题。要分析这一点,主要要看待一个关键因素,这个时候斩杀刘邦贸然开战是不是真的可以轻易荡平刘邦集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从兵力上来看,《史记》所记载的此时刘邦与项羽的大致兵力对比,大约是刘邦二十万对峙项羽四十万。

基于两人现在所统帅部队都是属于反秦联军性质的,而项羽经过的战争更为复杂,关外诸军当中,项羽拥有的相当大的实力,几乎是以绝对军事实力进入关内的。

而刘邦采取近路袭击秦军后方,虽然兵力较少,但尤其幸运的是,攻到咸阳附近遇到了子婴的投降,使得本应该面对咸阳攻坚战的刘邦实现了对秦地的轻松占领。

在这个情况下,刘邦的军队虽然明显在规模上弱于项羽,但也掌握着很多优势,加上在最初起兵不久刘邦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在这个前提上就算项羽杀刘邦强攻咸阳,也恐怕会只会造成一场结果不确定的秦地大战。

但天下势力仍然未定。此时其他区域的诸侯力量还很强大。

关外仍然尊奉楚怀王后人熊心为义帝,而且田荣等六国之后仍然虎视眈眈。

在这种局面下,项羽确实不能擅杀刘邦。

于是乎就是在这种灭刘邦未必可行的情况下,项羽的最终决定通过“鸿门宴”来到达“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使得刘邦在这场政治秀中让步自己,深知此时局面的刘邦自然是答应了这次和平解决,向项羽表示服软。

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凭借实力开始大封天下。

关于这里最大的一个争议在秦地的安排。

由于后来刘邦在秦地复兴,关于秦地的安排,被后人所深深诟病。

其实关于项羽放弃秦地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之前在伐秦战争当中,项羽为了安抚四方反秦诸侯,对大批秦军降卒采取了坑杀,在秦地其实早就已经失去支持。况且项羽军队的主力都是楚军,以秦为根据地并不会使得手下的忠实核心部队得以安心。

其次,此时的刘邦等人并非主要的威胁。在关外地区,田氏在齐地的威胁也不能小窥。

于是项羽把同是楚地起家的刘邦分到汉中,再分章邯等秦军旧将封在关内,其实是一种互相制衡的方式。借秦军旧将之手将刘邦封锁在汉中。而自己将军队带回吴越地区,借地盘优势不断扩军,并且将此后的战略中心转向于攻击齐国。

而这就是项羽将彭城作为了根据地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次的项羽分封其实更多是顺势而为。此时各区域势力的大致划分已经比较清楚,其实这次分封只是决定了一些无处安置者的归属,对天下势力影响不大。而项羽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分封,使得天下诸侯更加分裂。

在这次封王中,齐地被划为三个区域,而赵分为两个区域。

同时也通过分封彻底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并且架空义帝的权威。

在这个战略中,项羽的安排其实是趋于形势的稳定选择。但是之后的局势还是逐步失控。

田荣等诸侯起兵反楚,以及刘邦的异军突起,项羽确定好的局面被打破的太快了。而本身被作为抑制刘邦的秦地旧将迅速被击败(章邯虽是名将,但是投楚早已让其失去了在秦地的人心),天下格局再次变化。

而这个局面,与其说是战略失误,倒不如说是一种战术失误

由此看来项羽布下的“鸿门宴”计划,其实并非是其失败的关键。在秦地的部署其实反而反映出了楚霸王清晰的全局把控思路,只是没有想到在自己的算计下居然出现了如此多的变数。

而项羽真正走向没落的时间其实是在对荥阳对峙时期。

而项羽之所以会失去天下,据个人观点,原因有主要三点。

一,在彭城之战后再次将刘邦逼入绝境,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通过与北方诸侯的联合,夹击刘邦,而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固步自封,只满足于 对峙。而这时刘邦冒险祭出韩信进行北攻,并没有及时阻止,而是当韩信改变北方的战略局面后,才急忙派遣龙且率精锐北上,结果被早已做好准备的韩信击败了龙且的急援之师。造成了战略的根本逆转。

二,在战场局势发生根本扭转后,项羽仍然过于冒险,继续与刘邦主力强行对抗,并没有及时收缩防御调整战略。

三,项羽久战中原的战略消耗使得面对项羽政权的持久力较为不足。最终在刘邦的强势崛起下被逐步拖垮。

由此看来,楚汉之争并非是智者对愚者的反攻,其实根本上是不同地域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大厮杀,最终刘邦集团凭借自身的实力击败了强大的项羽从而夺得天下。

而失去天下的项羽也并非是只懂拼杀的莽夫,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位枭雄,只是最终在对局中不幸输给了同时期更强的战略家刘邦。

看似简单的历史形势,背后其实是更加复杂的现实格局,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的了解历史。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