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列文,将是这个时代阅读的遗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62
导读

在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第二本列文戏剧精选集《人生劳逸》中,就收录了《孩子梦》的原著剧本(即《孩子的梦》),我们摘取了相关的背景介绍和主要人物台词,让大家在走进剧院前能够先睹为快,以便更好地感受该剧所独有的文化…

近年来,大家对于“列文”这个名字已经不会再感到陌生,原版话剧《安魂曲》曾几度来华,其诗意与残酷并存的戏剧美学,每一次都能打破文化区隔,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震撼。如伦敦《卫报》的评论所说:“他的戏剧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窗,从中挖掘出我们渴望的一切。”

(点击封面,选购好书)

11月8日到9日,由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呈现的列文话剧《孩子梦》,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登陆上海,并将作为“2019第三届老舍戏剧节 ”压轴剧目再次与北京观众见面。这一次,列文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相比《安魂曲》,《孩子梦》无论从原著剧本还是展现方式都呈现出更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和实验性。在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第二本列文戏剧精选集《人生劳逸》中,就收录了《孩子梦》的原著剧本(即《孩子的梦》),我们摘取了相关的背景介绍和主要人物台词,让大家在走进剧院前能够先睹为快,以便更好地感受该剧所独有的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列文的创作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其名作《安魂曲》的创作灵感就来自契诃夫的三篇短篇小说,在这本《人生劳役》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列文戏剧语言的简洁、凝练、有力,列文戏剧主题的残酷、天真与悲悯——一如他所景仰的契诃夫。童道明先生曾说:“错过契诃夫,是这个时代阅读的遗憾。”那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伟大的汉诺赫·列文。

伟大的列文自然唤起了无数优秀导演的创作欲,不同版本的列文戏剧又汇入了创作者自己对于他的解读。然而,更本真的列文在哪里?不妨来读读剧本吧,列文桀骜的灵魂消隐于字里行间,认出他,感受他,亲近他,然后再去剧院观看和分享别人眼中的汉诺赫·列文。

孩子的梦

简介 | 1993年

《孩子的梦》创作于 1986 年,由剧作家列文亲自创作、执导,1993 年在哈比马赫国家剧院上演。当时,难民问题还远没有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该剧的张力和独特性在于,列文成功地将一个悲剧事件写成了一部史诗剧。1939 年,圣路易斯号客轮载着 900 名犹太难民,自德国汉堡起航。他们辗转多国寻求庇护,却一再碰壁,在这个标榜自由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港口愿意接纳他们,甚至不允许他们下船。几经辗转,最终又回到德国。回国以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被关进了集中营。《孩子的梦》便取材于此。

这部剧的主人公是一位母亲,为了逃避战乱,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她被迫踏上求生之路。列文并不试图还原整个历史事件,他从犹太人民的集体记忆中提取出很小的一个片段,施以艺术的斧凿,凿刻出一个隐喻意味浓重的求生故事。观众可以由此一斑窥知整个战争、占领、毁灭的全局。

戏的开场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孩子躺在床上,睡着了。父母亲探身打望。”突然,一群难民闯了进来,他们有男有女,被战胜一方的士兵驱赶着,流离失所,四处逃窜。随后又有一流血男子闯入,怀抱一把小提琴。温馨的画面支离破碎。

当兵的要求这对父母叫醒孩子,随大家一起离开。孩子醒来,发现满屋子都是陌生人。而这之前,他们—当兵的和难民—已经扮成了马戏团里的小丑和魔术师。欢乐的空气一瞬间冻结,每个人都现出了本来面目。孩子从此踏上无望的求生之路。

剧中的孩子一直想要弄明白,究竟是哪些东西造就了他的现在,又究竟是哪些突如其来变故左右着他的未来。由此出发,列文将战争的苦果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暴力、专制、混乱、血泪。他还精心设计了几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人被命运播弄,“谁生谁死”俨然儿戏。有的难民有机会上船,成为“乘客”,有的没机会上船,成为“留在岸上的人”。上了船的,想要下船,上岛避难,终不可得。大批孩子死去,成为“不分谁是谁”的“亡童”,“积尸成堆”。

逃难途中插曲不断,列文将难民的遭遇置于放大镜下,一一呈现给观众。而列文想要大家关注的,不只是某个特定的群体,更是那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的愁容,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渴望,他们的恐惧。剧中人物,皆无姓名,或以身份,或以缺陷,或以秉性,或以某方面的特点指称:“船长”“跛脚男童”“女情种”“爱说风凉话的小人物”“焦躁的亡童”……由此可知,列文写这对母子的故事,将他们的遭遇搬上舞台,所要呈现的是所有被战争与动乱裹挟、被迫离家、寻求庇护之所的女人和孩子——他们的命运。

剧中的孩子曾要求母亲教他辨识人脸。这是列文借剧中人物之口,发出的一个声音,一个他最希望被听到,被每一个走进剧院,观看这场充满人道主义、极富普世价值的演出的人都听到的声音,一个今天的人们依然不得不听的声音。

在这部作品中,有人行善,也有人作恶,有人肆意妄为,也有人逆来顺受,有人一筹莫展,也有冷眼旁观。是时候推翻人性的围墙,睁开久闭的双眼,把身边的每一个人仔细打量一番,再伸出手来,为所有厄运缠身的人寻一处安全的港湾。

剧中主要人物

孩子和父亲、母亲

孩子:我喜欢夜里,睡一大觉醒来,爸爸妈妈还有我们的家,还有书,还有玩具,一样不少地都在,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锅里炖着鱼,正飘香,收音机开着,平平静静的生活仍在继续。梦再静,也静不过妈妈的脸。

母亲:最大的财富,是一无所有。我要这一无所有,将我彻底占有!

女情种、船长、指挥官

女情种:(对孩子)之前你说你喜欢半夜醒来,看一切如常。可是今晚,一切都变了样。孩子,这个世界曾经坚如磐石,如今却化成了水,从你都指缝里流走,从你结实的小床底下流走。大地在颤。有一种梦,梦了就不会醒。

船长:我就想不通了,你来告诉告诉我:为啥我闺女死了,你儿子他还活着?她死的时候你们又在哪儿?你们哭过她吗?为她祷告过吗?反正我是没听见。我闺女死的时候,我搂着她,你呢 (这里指母亲-编注),你正搂着你男人。

指挥官:我们把他从睡梦中取出来,就像拆掉包装,取出一件珍贵的礼物,好叫他在这现实里头,继续做他的梦。

恨人活、岛长夫妇、移民官

恨人活:他娘的,凭啥恁们有活路,叫俺去死! 毛都没扎齐的孩羔子,也配活?!还那么能活!

岛长:在我们这个时代,悲剧不必发生在书本上,不必发生在遥远的远方,它每天都在我们的家门口真实上演。我们挨着尸体读我们的早报,挨着尸体喝我们的牛奶。能做的,只剩祈祷。

移民官:所有人都想去他们去不了的地方。

爱说风凉话的小人物等

爱说风凉话的小人物:今天是个好日子。叫花子冲乞丐敲他的讨饭碗,瘪瘪的钱袋要跟瘪瘪的肚囊跳交谊舞。

弓背的士兵:这个年月,道别可是个奢侈品。

睿智的船员:等你有了稳当的石头,保准想要一束阳光。人就是这德行。

忧心的乘客:有什么办法把一个人对死亡的害怕,转移给另一个人呢?

暖心的乘客:有些时候,疑问最好放在心里,留着嘴巴好唱歌。

闲散人:世界以前什么样,现在还该什么样。就算绝望,也要悄悄地。

众亡童

众亡童:他们说盛夏已来,他们说糖果店照开,他们说海浪还在滩上吹它的泡泡,他们说世间最甜的花蜜只为我们而采。可我们却已不在。

善辩的亡童:将来他有了孙儿,会把今日之死,当故事讲给孙儿听,起头会说:“很久很久以前……”。

机敏的亡童:我们成天在地底下待着,没日没夜的,要这些瑞士手表做什么用啊?

腐朽的亡童:渴望总是往外冒,就像热乎的肉体冒着热乎的热气。

人物头像截取自比托拉国家剧院版《孩子梦》剧照

台词摘选自《人生劳逸:列文戏剧精选集》

节选片段

第四幕 弥赛亚

G

放肆的士兵 (对母亲)来吧,你想你的孩子,我们也出把子力—他打哪儿钻出来,我们就打哪儿钻进去。

母亲(走到孩子尸体跟前,探下身子,就跟开场时的情景一样)

“看吧,儿子没了你照活不误。”船长就是这么说的。他还笑,龇着他的大金牙。不错,他就是用他那口金牙笑着说的:“看吧,儿子没了你照样活,照样活……”。

(随士兵下)

H(安魂曲)

|绝望的沉默笼罩众亡童|

神叨的亡童我见过一个天使,在阳光里悠游,他一个猛子扎下,潜入蜜的海洋,缓缓下潜,来到我面前,小小声,跟我说:“噢,可爱的小鬼,憋了一肚子的怨气,脸上人畜无害,心里急不可耐。之前算错了,这回保准没错,只差最后一个孩子。”

(怀疑。沉默)

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少安毋躁,只差一个。”

众亡童 (抖擞精神,开始唱歌—一个起头,其他人附和)

夏季已至,天光正灿

久违的喜悦洒满。

日头高,夜色远,

何故心生不安?

夏不憎长,命只嫌短。

(歌声作为背景音继续。与尸堆隔着些距离,地上躺着腐朽的亡童,瞧着像个小土包。像是叫人扰了清梦,腐朽的亡童冲着众亡童发话)

腐朽的亡童 喂,你们这帮新死的小鬼,安静。

孩子我想活,不想死……

腐朽的亡童嗯,安静。

孩子妈妈生我,给我生的希望……希望,永远渴望……

腐朽的亡童嗯,渴望总是不停地往外冒,就像热乎的肉体冒着热乎的热气。可你这身皮肉还能撑多久?看看我,要不是这么个小土包,谁会知道这里还躺着个我?什么也留不下。何况你们,到头来就是个大土包—不分谁是谁的大土包。

孩子(哭)不,就不!

腐朽的亡童 爸妈抱你上床的时候,你也这么说—还记得吗?你哭得伤心,因为你贪玩,你不愿把一夜玩耍的时间,白给了睡眠。你说“就不,就不,我就不睡!”可刚说完第二个“就不”,你的眼睛就合上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沉得像铅,把你摁着。你一直往下坠。整个世界烟消云散,溶入无边的黑暗。你随之消散。安静。

(众亡童歌声渐弱,终于消失。孩子说话越来越费劲)

孩子 不……不……

腐朽的亡童 安静。

剧 终

向上滑动阅览

一部令评论家和学者动容的经典剧作

黄纪苏

社会学家、剧作家

我一直觉得列文和鲁迅有几分相像。在鲁迅心里天国一直没断过档,他寒光闪闪的文字上会因此不时飘过些理想的轻云。而列文,不存社会政治上的愿景,这会让他无牵无挂,在“残酷” 的路上走得更远。领着观众去看后厨、厕所以及癌症诊断报告,好像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

李静

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列文是伟大的剧作家,因为他所对话的事物是非常伟大的——他与上帝对话,诘问甚至谴责上帝的沉默。虽然我们对自己这个民族、对我们自己的文学很是自豪自矜,但不得不说,我们仍存在巨大的缺失:我们缺乏对终极问题、对良心问题的思考,我们没有爱与正义的自觉。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孩子梦》里能够看到的。

谢玺璋

文学评论家

孩子是最单纯的,孩子的梦是最有希望的,可最后孩子的梦都破灭了,这让人心情特别沉重,《孩子的梦》很多细节都表现了人与人关系被异化的过程,非常引人思考。舞台做得非常好,舞台的分隔、区域变化都十分丰富。

张敞

戏剧评论家

“世界上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列文的《孩子梦》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种哀愁。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看《孩子梦》的原因之一——毕竟人类的哀愁不分国别,无论他我。

张向阳

戏剧评论家

用老者饰演幼弱新生儿,以轮回沧桑的目光阅尽母与子颠沛流离、受尽屈辱的灵魂之旅。

於静毅

制作人

生存的绝望来自人类的不觉醒,希望更不是来自给予希望本身的幻想。《孩子梦》是列文根据著名‘圣路易斯’号难民船事件为历史背景参考而创作的剧作,是一部令人从灵魂深处流淌眼泪的伟大作品。以强烈的符号化和象征逼视着人性中的残忍与卑微,逼视着人类自掘坟墓的悲凉生存处境。

以上就是各位老师阅读列文剧本原著,

观看《孩子梦》录像后的感受

希望能启发大家

阅读列文,思考列文

人生劳役

汉诺赫·列文戏剧精选集

即将推出

敬请期待

眼前这本书,由列文的四部代表剧作组成,分别是:《冬季的葬礼》(1977 年)、《人生劳役》(1980 年)、《孩子的梦》(1993 年)、《情难自已》(1994 年)。四部作品,四种风格,聚焦呈现人类日复一日的生存竞争,朋友、伴侣之间一刻不停的算计,虚妄的执念,错置的欲望。列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者,持如椽大笔,写尽人类的力不从心与装腔作势、互相伤害与相互需要。

书内附有列文戏剧经典版本剧照

其中包括列文1993年亲自执导的

《孩子梦》

《孩子的梦》

哈比马赫国家剧院与海法剧院联合出品

1993 年

导演:汉诺赫·列文

摄影:派斯·格斯克

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微信公众号

或搜索公众号账号:swysgchengdu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