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合肥晚报推送的新闻:
一名90后医生,因为过度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
因公殉职,年仅28岁……
@合肥晚报
最近几天,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心里五味杂陈。
因为这场疫情,每天都有很多普通的医护人员被推上新闻头条。
平时我们没有人愿意去主动了解他们,而此时,比疫情更牵动人心的,恐怕就是这些在一线搏命的人。
有人说,这些医生、护士是我们普通大众最应该去尊敬的人。
深以为然,但是我觉得这种尊敬不应该仅仅来自于这场灾难,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太可悲了。
最近国内有一部叫做《中国医生》的纪录片播出,看完以后,特别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职业。
对于他们医护人员来说,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合格、才算是好?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又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个职业?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或许有些问题很难去解决。
但是就像那句话说的,“莫让为众人抱薪者,冻毙于风雪”。
至少,我们不能让那些真正的良医心寒。
01
医生从来都不是治病救人的工具
纪录片一开始,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医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病人因为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去世了。
病人的妻子认为是朱医生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对他大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然而另一边,她又来找朱医生给她看高血压……
朱医生说,即便病人妻子知道自己是个好医生,但也不耽误她投诉自己。
朱医生虽然从医多年,却一直对此很困惑,因为他一直跟病人关系很好,可是结果却是这样……
他说,作为医生,肯定是百分之两百想救病人,但是有时候确实很无奈。
因为一台手术最后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一条人命,还关系着一个家庭。
假如手术失败,医生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对自己内心的责问,可能还要面对家属的质疑。
记录片里,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一名病人突发心脏病被送来急救,被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手术。
当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治疗肯定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的时候,家属犹豫了。
不知道出于哪种考虑,家属想选择保守治疗。
医生很无奈地叹了口气,仍然跟家属强调了几遍,手术的效果会更好。
他想救人,可是要不要手术,最后还是取决于家属的意见。
有一个细节特别扎心:
家属在内部进行讨论的时候,抛出了一个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你怪谁?”
我想这个问题,在医生们的心里一定反复拷问过自己无数遍。
比如进行手术前,家属要确认签字,可是病人一旦出了问题,又该怎么办?
因为没有谁愿意去为一条人命负责,可这偏偏就是医生的工作。
他们是医生,无论救活一条人命的概率有多大,结果是好与坏,都必须给出最专业的建议。
所以那位朱医生经常问自己,假如眼前的病人是自己的直系亲属,(这个手术)你做不做?
他觉得,这就是一个医生的良知。
“是不是一个好医生,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一直以来,就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对医生的期待就是妙手回春,他们应该对病人的生死负责。
可是医生不是工具,他们也是人。
02
救活了别人,却医不好自己…
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了一位90后医生,在这个特殊时期,因为过劳猝死。
才刚刚28岁,才刚刚开始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医生,一直都是一份高危职业。
有人说,每个人都要工作,谁不辛苦呢?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在工作赚钱养家,可是对于很多医生来说,也肩负着不一样的社会责任。
在这次疫情中,这一点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是这些人替我们挡在了病毒前面。
就像朱医生,在单位是主任医师,下了班回到家是一位二胎爸爸。
所以经常熬夜加班的他,很怕死,他说:
“我不能死!
因为我有很多家庭的责任、义务要尽。
因为国家花25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主任医师。
我要是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在这部记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医生,医好了别人,自己却落下了一身毛病。
自己明明是医生,却治不好自己的病?
这是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呢?
事实上,他们也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在奔波劳碌的普通人罢了。
2月4日,看到一条视频,绍兴市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一对医生夫妻在走廊相遇。
因为这次疫情,夫妻俩已经好几天没有见面了。
一开始身穿严密防护服的他们并未认出,随后认出对方之后拥抱了彼此。
有人说,他们是英雄。
可是我觉得,他们只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只是孩子父母,父母的孩子。
03
看惯了生死,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
有人说,医生大多看惯了生死,就变得格外冷漠。
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没有谁的心是肉长的。
一名烧伤科住院医生名叫徐晔,今年刚刚28岁。
他说:
“(治病救人)你可以做到,但是没有给你机会,
和你拼尽全力没有遗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
这是他面对病人,面对生死最大的感触。
他的一对病人,一对老人因煤气爆燃严重烧伤,烧伤皮肤达到了95%,需要进行多次植皮手术。
花了二三十万,命保住了。
可要不要继续治疗?高昂的费用让老人的孩子犹豫了……
徐晔希望家属能够尽力,希望病人康复之后过上正常生活。
于是他极力为老人争取到了2万元的资金援助,还表示会继续想办法帮助筹钱。
2万块虽然杯水车薪,但是申请到这笔救助的徐晔,在领导面前掩饰不住的自己开心。
然而,老人的家属因为费用问题放弃了治疗,悄悄地办理了出院。
得知这个消息的他,来到老人病房,看着空荡荡的病床,心里特别难受……
他说,在这对老人之前,这病床上的病人没有救过来。
可是这对老人明明有希望完全康复的……
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明明可以救人,却救不到,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想那一刻,徐晔的内心一定饱受折磨…
医生不是上帝,治病救人不是一次关于金钱的交易。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时时刻刻都要接受良心的拷问。
04
莫让良医心寒…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陶勇这个名字。
那个在不久前发生的医闹事件中,被砍伤的医生。
1月20日,春节前夕,北京朝阳医院,一名无法接受术后并发症的病患家属,手持菜刀将陶勇砍倒在地。
他身中数刀,双手和头部多处被砍伤,左手、前臂肌腱断裂……
这对于一名靠手术为病患带来光明的眼科医生来说,他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涯,或许就因此被毁。
后来大家了解到,这位医生不仅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极其优秀,还常常帮助病患、甚至自己掏钱给人治病……
而在此不久之前,另一位名叫杨文的医生,在医闹事件中离世……
@北京眼科医生陶勇
当所有人都因为这件事而愤怒、惋惜……
几天之后,陶勇医生苏醒过来,却告诉大家:
“如果以后做不了手术了,还可以去做科学研究”。
这些天,因为眼下大批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抗击疫情,我一直没有办法忘记陶勇这句话。
都说医生,悬壶济世。
可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用命在为我们普通人遮风挡雨。
白衣天使为工作剃去长发……
@合肥徽商广播
和家人相隔毫厘,面对面却不能拥抱……
@义务警队
“我们做了身为医务工作者,所能做的一切!”
有一句话形容超级英雄的话叫做,“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累、会痛、会怕……
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也有家庭……
使命使然、责任使然,义不容辞!
而我们,莫让良医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