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转入追击作战,1月3日夜,人民志愿军50军149师446团第2营以急行军的速度刚插到仙游里以南佛弥地山谷地区,就隐隐约约听到了轰隆隆的马达声。战士们抢占了公路旁的高地后往下一看,山下一大串灯光像一条长蛇,顺着曲折的公路往南移动。原来这是一支机械化部队正在撤退,这支部队隶属于英国第29旅第八骑兵团皇家重型坦克营,这支部队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百人队长式坦克,他的火炮口径有105毫米,是当时最大口径的坦克。该营装备了31辆重型坦克以及装甲车、卡车、炮车等,沿着公路绵延几公里长,虽然兵力装备悬殊,但是时间紧迫,战士们没有多想,立刻准备战斗。
英军百人队长重型坦克
英军虽然为重型坦克营,但是在公路上只能一字排开前进,火力优势并不能施展开来,加上是夜间作战,英军很难发现埋伏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战士就潜伏在公路旁边的洼地里,距离英军最近距离也就几米远。只有近战志愿军才能有取胜机会,因为第446团没有任何象样的反坦克武器,完全靠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等前去近身肉搏。与敌人缠斗在一起敌人重装备就会丧失火力优势。
志愿军伏击英军坦克
随着坦克越来越近,战士们心里也是越来越紧张,因为战士们很少这么近距离接触敌人的钢铁怪兽,战士们根据战前计划决定先去炸打头的坦克,再去打中间的坦克,将敌人坦克队形拦腰斩断,再趁敌人混乱的时候,组成战斗小组去炸坦克的履带。敌人坦克很快就进入了伏击范围。战士顾洪运首先一马当先炸毁了英军打头的一辆坦克,堵住了英军坦克前进的去路,突然受到袭击,英军乱作一团,英军坦克之间为了逃命而碰撞在一起,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机枪班副班长李光禄为了更有效炸毁坦克,他将炸药包导火索截成3公分长。3公分导火索,意味他必须在3秒内完成炸药包的点火、投送等动作,并迅速转身、撤离、隐蔽。当时的李光禄来不及想个人安危,趁着坦克上坡速度减慢的时候,迅速冲了上去,点燃炸药包一把塞进履带,砰地一巨响声,坦克炸毁了,敌人吓得从坦克里逃了出来,全都被战士们击毙。战士们都采用这个办法,连续炸毁了几辆坦克。在近两平方公里的战线上,志愿军战士各自为战,运用炸药包、手雷、爆破筒,机智灵活地靠近英军坦克猛打、猛炸。
志愿军发起冲锋
副排长陈春贵用敏捷的身手登上了英军坦克,向坦克内部投了两颗手榴弹,巨大的坦克转眼间变成了英军坦克兵的活“棺材”。战士彭德玉手握爆破筒勇敢地向敌坦克冲去,不幸被敌人坦克机枪击中,彭德玉不顾伤痛奋力追上坦克把爆破筒塞进了坦克履带,一声巨响后英军坦克被炸毁了。战士李为经发现一辆行驶中的坦克护板上有几个英军土兵,他奋力将手榴弹投了过去,护板上英军报销后,他又飞身跃上坦克把手雷塞进炮塔,英军坦克瞬间被炸毁了。
被俘的英军士兵
这场战斗经历了3个多小时,志愿军战士凭借着机智勇敢,全歼了英军第29旅皇家重坦克营。当志愿军将战果上报后,军首长简直不敢相信,又派了一个战地记者到战场查看情况并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留作证据。这次战斗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以步兵轻武器成建制地歼灭一个重型坦克营的战果,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佛弥地谷地也成为了英军坦克的一个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