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结束了,寒假也已过半,最近,许多地方的学校推迟了开学时间。寒假延长了很多。家长们发现:
孩子们变懒了。
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写作业,平时不想搬家,每天玩手机,晚上不想睡觉,说也不想听.
寒假的延长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们很容易养成坏习惯。
至于辅导书推荐统一给回复,《疯狂600提分笔记》就可以,不用再单独问我,选福建师范大学发货的版本才行,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一、这四件事潜藏危害
如果允许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做这四件事,这将严重影响他们在新学期的学习。父母必须保持警惕。
1、晚上不睡觉
早上很晚起。
假期一到,孩子就变成了“睡虫”
晚上,一直玩到1、2点,就是不想睡觉。睡到早上十多点,催来催去才愿意起来。
假期,偶尔睡下懒觉本没多大关系,但是如果每天都这样,那就不好了。
这会干扰孩子们的工作和休息
孩子们的睡眠时间被打乱了,一日三餐将被推迟,他们将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锻炼和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有一个混乱的时间表,其余各种乱将会随之而来。
混乱的时间表可能对假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开学后,孩子们会迟到,上课打瞌睡,功课做得不好。
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经常熬夜的孩子免疫力较低,皮肤较差,身体发育较慢。
最大的影响是,因为疲劳,一个人不能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
甚至有些孩子因为长期熬夜,记忆力丧失、头痛不已。
这会让孩子们发脾气——
许多父母知道,如果他们的孩子睡眠不足,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变得暴躁。
因为缺乏足够的休息会导致体内荷尔蒙的变化,从而使孩子情绪失控。
好好喝水,彻底放松,可以让孩子感觉良好。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为孩子设定好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如果孩子们习惯了不适当的作息规则,就需要稍微调整一下。父母最好和孩子统一他们的作息标准。他们不能要求孩子早睡,而自己却不断熬夜。
2、沉迷于手机
无心学习
当然,寒假应该适当娱乐,但是娱乐的方式需要沟通讨论。
今天的孩子几乎都有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一旦他们有了假期,他们马上就会沉迷其中。
从早到晚不是在电脑上玩游戏,就是一直拿着手机,甚至睡觉时也把它带到床上。
如果父母分析过他们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他们会发现隐藏在成绩单中的真相:玩手机是破坏成绩的最快方法。
调查显示,在50个痴迷于手机的孩子中,只有两个进入了大学。
而另外50名儿童都被大学录取,只有三名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工作。
在被大学录取的孩子中,有16个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玩手机的孩子十年后会有很大的差距。
对手机上瘾显然对儿童有害。
他的视力会恶化,身体发育会变慢,甚至智力也会受到影响。
他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他的学习成绩一再恶化,而且整天都很懒。
他会变得内向、沉默、不愿意和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他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同龄人。
显然,摧毁一个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不要让你的孩子过早碰你的手机。同时,你也应该解释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并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父母必须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读书,给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和高质量的陪伴。
3、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寒假期间,孩子们不仅因为喜欢玩而不学习,而且可能什么也不做。
她没有做家务和帮助父母,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出于对孩子的爱或为了让他们专心学习,许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危害。
有媒体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哈佛大学表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而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将会面临这几方面的威胁:
1.动手能力很差,生活不能自理。2.缺少劳动实践,变得懒散消极,对生活缺乏全面的认知。3.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更不会对父母给予应有的情感和实际生活的回报。4.没有家庭责任感,不能承担起责任,容易变得自私自利。
父母应该这么做:
从小就应该训练孩子做家务,鼓励他们做家务,陪孩子做家务,让孩子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
4、没有计划
混日子
有句谚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孩子们寒假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提前计划。
如果允许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生活,超过一个多月的假期将不可避免地被浪费掉。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从一开始就为他们的孩子制定了计划。
然而,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起初,孩子们愿意合作。后来,他们要么睡懒觉,要么玩游戏,把计划搁置一边。
孩子们没有计划、浪费假期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
最明显的是效率变低了。
第二是孩子变得懒惰和拖拉。
最后,它将直接影响孩子新学期的学习。
寒假计划必不可少,因为它能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锻炼孩子的自主规划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锻炼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学会高效地利用好每分每秒。
规范孩子的作息与习惯,在家长的监督下,逐渐养成自觉性。
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决于学习态度。
而孩子的学习态度,取决于父母是如何教育的。
不管何时,家长都不能指望孩子自觉。
规划好最好两周,作业要按时完成,多学习,多阅读,多提高自己,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二、7大“收心”秘籍让父母不必再为孩子上学发愁
1、读懂情绪,帮孩子收起抵触心
对孩子来说,假期与上学之间最难熬的是心理。由于假期里比较自由,加上休闲娱乐的放松,很多孩子对重新上学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家长对孩子的迟迟不能“收心”,切不可进行简单粗暴的指责,不妨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一起分析下TA对学校产生厌烦或者恐惧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烦恼和担心,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开导。
这里提醒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把心收回来,否则会给孩子太大的心理负担。假期末期,建议家长尽量少安排剧烈活动,让孩子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2、调整作息,帮孩子收起贪睡心
假期里,孩子们大多是晚睡晚起、生物钟错乱的状态。因此,开学前家长应尽快帮其作出调整,给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并有效督促其按时睡觉、起床,不睡懒觉、不熬夜。研究表明,一个科学有序的行为能持续一至两周就会形成习惯,生物钟也会随之调整。而且身为家长的爸爸妈妈们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作息时间,严厉要求自己,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精力充沛的状态感染孩子,去主动适应接下来的紧张学习生活。
3、 “复盘”寒假生活,增加学习时间,帮孩子收起贪玩心
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孩子多半是如“脱缰野马”嗨到不能自控。在开学前的这几天,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把暑假生活回忆一遍,对照假期计划,看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还没完成,一起分享下假期的经历、收获和遗憾等等,总结经验分析原因,让孩子慢慢静下心来。当孩子做完总结可就势提醒TA快开学了,是不是该收收心,迎接新学期了呀?”在跟孩子商量好后,逐渐减少孩子玩耍时间,增加学习时间。建议这期间可以完全调整成学校作息时间,比如上午8-12点、2-5点是上课时间,就让孩子看书或做习题,想玩游戏必须是在“放学”以后。
这样一来渐渐帮孩子收起贪玩心态,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一步步调整到开学状态。
4、聊聊校园、同学,置办新文具,帮孩子收起厌学心
开学前跟孩子聊聊过往校园趣事,聊聊TA喜欢的老师、同学等,激发孩子想回学校的兴趣。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直接和孩子聊学校的事显得有些刻意,可以帮孩子约TA的同学来家里聚会,互相聊聊彼此的暑假过得如何,其他同学又都在做什么。这样聊过以后,孩子会更加期待新学期和同学朋友见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开学前陪孩子去购买新文具、字典、字帖、辅导书等学习用品,让孩子自行整理小书房、书桌等,通过提前准备学习用具来营造开学氛围,给孩子“要开学了”的心理暗示。领到新课本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包书皮,用新装备唤起孩子对新学期的向往。
5、查补作业,温习预习及制定计划,帮孩子收起焦虑心
首先,开学前这几天家长应当先帮孩子检查暑假作业完成情况,如还没完成要监督加紧完成,切不可让孩子将作业拖到开学前一晚,挑灯夜战、草草应付。应帮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并且,家长在检查作业时,不能只看作业是否完成,还要把关完成的质量,如对错、字体是否潦草等,及时查漏补缺,确保高质量完成作业。
其次,要给孩子安排时间“温故知新”,比如完成暑假作业后,可以让其适当地温习下上学期的知识,提前预习下新学期的课程,做好知识衔接,通过复习唤醒大脑里存储的记忆,并提前预习新学期知识,有的放矢地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在开学前三天,最好针对孩子比较难的科目,重点预习。把不懂的记下来,上课再仔细听。另外,今年秋季,语文统一使用部编本课本,最好提前和孩子一起熟悉下新课本。
同时,进入新学期,孩子应该有新的计划和打算,家长可以指导其合理制定新学期计划,一起畅想新学期的美好之处,让孩子建立对新学期的期待和兴趣。还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方向,消除盲目。例如下学期要提高哪几门功课的成绩,在学校超越的目标是什么,新学期是不是要学一门新特长等等。
6、鼓励孩子提前联系老师同学,
提前分享交流
通过一个长假的分离,同学们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鼓励孩子提前联系一下同学和老师,互相分享见闻和“新鲜事”,相互关心,相互表达彼此的想念和对新学期的期待,不仅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7、与学校沟通,
配合学校开展新学期准备工作
一些学校通常会在正式开学前,开展学生体检、心理调查、家长会等方面工作,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研究表明,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建议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家校联手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最后笔者再强调一下,为了预防疫情,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做到如下几点:
1、每天早,中,晚各量一次体温。2、勤洗手,尽量在家,不去走亲访友。3、戴好口罩,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4、保持好的心态,不信谣不传谣。5、坚决拒食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