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为防止交叉感染,大家纷纷选择躺在家里当起“宅男”“宅女”,给社会做贡献。然而,时间长了,突然发现以前期盼的“给我一个房间,有食物,有手机,有Wi-Fi,不出门”的日子愈发无聊。通常每年这个时候,正是“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热闹时刻。而今年,为响应全国的防控工作,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陆续发布了闭馆公告。
为了让大家在家里也可以观看各地好展,感受文化氛围,搜狐文化【荐展】栏目从本期开始,带领大家一起“云看展”,介绍全国各地那些有趣、好玩的展览,让你足不出户,依旧看尽万千精彩。
这是搜狐文化第61期荐展
子鼠为十二生肖轮回的开端,今年也正是鼠年。一提起“鼠”,大家想到的就是那些关于鼠的成语,“鼠目寸光”“贼眉鼠眼”“獐头鼠目”,所以按照现代人对鼠的感情,会奇怪为什么鼠能入十二生肖,还是排第一?
据各种研究和说法总结,鼠之所以排在生肖榜的首位,除了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有种说法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人们认为老鼠是阴阳合体的产物。并且,《类经图翼》中称:“子者阳生之初。”子时是十二时辰中第一个时辰,处于“阴极而阳始”之际,老鼠契合了子时的精髓,因此,鼠排在了生肖的首位。
另外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在古代时辰中,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意指二十三点整至凌晨一点整。老鼠在这段时间最活跃,因此,子鼠成为了第一个生肖。
清代广阳子的《广阳杂记》记载了“鼠咬天开”的传说。传说在古时,天地一片混沌,其气不开,宇宙未成。这时候,出来一只老鼠,在夜半子时出来活动,把混沌一团的天地咬了一个口,天地有了缝隙,气也通畅了,宇宙遂成。子属鼠,天开干子,鼠有创世之功。
每逢过年,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着“老鼠嫁女”的年俗。人们用剪纸窗花、供奉食物、提前熄灯等形式,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尽管各地在老鼠嫁女的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它增强了春节的节日气氛。
老鼠嫁女有着正面的象征意义。它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鼠一年能产下44.5只幼鼠。据测算,一对成年鼠一年后会有1.5万只后代,妥妥的“十代同堂”。俗语说“一公加一母,三年二百五。”由此,人们将老鼠作为古代的生育图腾进行崇拜。《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孝道中,结婚没有子嗣视为最大的不孝。人们通过对老鼠膜拜,希望家庭和睦、子孙兴旺。
到了清末,在小说中老鼠还成为侠义的化身。古典名著《七侠五义》中就有五位以鼠冠名的英雄,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在中国的年节民俗艺术中,“鼠”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随处可见。除了“老鼠嫁女”,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中还有“老鼠吃麦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南瓜”等题材。麦穗、葡萄、南瓜皆为多籽,以此寓意人类繁衍不断,子孙满堂。
中国民间认为,鼠年是富足的,会给人们带来机会和好年景。在人鼠共处的漫长历史中,“鼠”早已集生物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在不同民族中扮演着各具特点的文化角色。
2020年为鼠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甄选了5件与鼠有关的文物,布置了颇具趣味的“灵鼠兆丰年——上海博物馆鼠年迎春特展”,延续了上博生肖迎新展的传统,为即将到来的农历庚子鼠年纳福迎祥。
上海博物馆的诸多收藏中,亦不乏对这种机敏小动物的艺术表现。此次,展览首次采用分散多点式的展览呈现方式,鼓励观众在探索中发现奇趣盎然的和老鼠有关的文物。五件展品分别为清代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元代龙泉窑青釉堆鼠水盂、明晚期青白釉鼠形砚滴、高奇峰三鼠图轴,以及清代玉鼠支神。其中一件展品陈列在大厅,四件藏匿于博物馆展厅的不同角落。
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 18世纪 高16.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博物馆大厅展出的这件文物名为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黄财神头戴五叶宝冠,束冠缯带沿耳侧下垂后上扬,面相圆润,眉梢上翘,双眼圆睁,鼻翼宽平,嘴唇微抿,胸腹之间装饰璎珞,左手托吐宝鼠口吐摩尼宝珠,头发和络腮胡须为红色,表明其护法身份。下部方形台座满刻缠枝宝相花。铜像通体鎏金厚重,显得雍容华贵。从尊像风格以及封底手法来看,这尊黄财神应该制作于汉地,很有可能出自北京。
黄财神也称黄布禄金刚,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祇,被奉为五姓财神之首。吐宝鼠是财神的手持器物,会口吐摩尼宝珠,象征慷慨、财宝与成就。在古印度,人们将老鼠作为财富的象征;此外,吐宝鼠的形象来源可能也与古代中亚地区人们以鼠鼬皮制作钱包或珠宝袋的习俗有关。
龙泉窑青釉堆鼠水盂 元代 高5.8厘米 腹径7.7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类水盂不仅元代龙泉窑生产,景德镇窑也较为常见,多见双系或无系,以印花或点褐彩装饰为主,此式单系及堆塑鼠装饰较为少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鼠不但代表子时及子年,还被认为有开天之功。
龙泉窑因烧造青瓷而享有盛名,南宋时成功创烧粉青与梅子青釉,开启了龙泉窑的生产高峰。至元代时,龙泉窑的生产规模空前壮大,产品行销海内外。
玉鼠支神 清代 高6厘米 宽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支神是十二地支的代表守护神,其形象与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有关,是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的结合。玉鼠支神正是十二支神之首。此器为白玉质圆雕鼠首人身像,着交襟宽袖长袍,曲膝半趺,手持经卷,闲适安详。另用阴刻技法勾勒出鼠目、须、鼻、嘴,衣褶随身形起伏,姿态传神。上海博物馆所藏原作为一组十二件,以拟人手法雕情态各异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坐像,造像多手持具象征意义的物件。
三鼠图轴 高奇峰 纸本设色 纵99.8厘米,横3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高奇峰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尤擅写生飞禽走兽。此轴画红白萝卜、冬菇、花生、瓜子等蔬果散于地面,画幅下方有三只老鼠伏在谷穗上摄食,神情机敏,造型生动。此画充分展示了岭南画派的各种技法,所用熟宣纸非常有利于积墨、撞色的运用。画家以浓墨依照鼠骨骼肌肉,在头、背等实处进行刻画,然后以淡墨接染下颌、腹部等松软部位。墨色过渡自然,浓淡相融的变化产生了老鼠皮毛细绒的光滑质感。
这幅《三鼠图》以丰盛的蔬果与老鼠的组合表达了“鼠兆丰年”的吉祥寓意。因为只有在丰收的年成,人们才不在乎富余食物的散落;听见夜晚老鼠的觅食,反倒能够感受到盛世之下万物繁滋的喜悦。
青白釉鼠形砚滴 明晚期 高3.6厘米,长6.3厘米 顾丽江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砚滴以瑞鼠为形,蜷身弓足,前爪抱瓜果,瓜果连通鼠身可储水,鼠口一侧衔有稻穗。器身施青白釉,鼠目以青花点缀。模制成型,鼠背处可见清晰的合模痕迹。历代瓷水滴多见象形仿生者,《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有云:“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旧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储水不多者,则名曰滴而不名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