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表弟从小学开始就特别好动,爱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一说到做作业却是趴在书桌前一连两三个小时都做不到一半的作业。
那时我读大学,周末经常到他家给他辅导功课。我发现,他只要一坐在书桌上对着作业,就要么玩笔玩手指,要么抄一两个单词就说累了要歇一下。
总之,每天都得花上三四个小时才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
每一次他父母在亲戚面前谈论起自己儿子的学习时,都会说:“我的儿子呀,聪明是挺聪明的,就是平时懒惰贪玩,要是勤奋一点,肯定能拿好成绩。”
后来,我的表弟到了初中,父母投入不少金钱让他去补习,他也想努力考个好高中,但无奈以前落下的太多,力不从心,后来只能上职高。
当我毕业后进入教育行业,遇到非常多类似的案例,小学生的父母总爱以“他/她就是懒惰,脑子还挺聪明的”来为孩子辩护,等到上初中高中想要扳回一板,无论如何加大金钱投入却无力回天。
相反,我也看到很多例子,孩子从小也爱玩游戏,但是该做作业时总是能很快完成,似乎他们懂得只有完成了必须的工作,才能争取更多额外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
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原因是什么又有何对策呢?
在我看来,懒惰就是智商的硬伤,就是笨!不是真的智力发育迟缓的笨,而是缺乏认清事情本质的能力的那种笨!在这里,很大的责任在家长:
1. 没有教育孩子合理分配时间。
寻求享乐本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要是可以,孩子们当然想把所有时间在吃喝玩乐上。然而,当孩子进入学习后,便要面对学习与玩乐之间的平衡,时间的分配,很多家长只是一概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却忽略了向孩子明确学习和玩乐之间的时间分配比例平衡,每次孩子一开始玩耍就面临着被学习中断。久而久之,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就变得懒惰拖延。
解决方法:给孩子灌输关于做事情的优先等级,言而有信。
父母要教育孩子,想要做喜欢的事情(如吃喝玩乐)之前必须要把一些任务完成(学校作业、复习),而学习任务完成后,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去做自己的事情并且不要再额外添加条件。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明明答应孩子完成作业后能够玩一个小时,等到孩子认真做完后却要求孩子再完成多一项任务才可以,这是非常不可取,父母必须言而有信,与孩子形成良好的契约关系。
2.以惩罚为主,忽略奖励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不愿意做作业,便会以削减玩乐时间作为惩罚,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学习——玩乐”的敌对印象,面对学校和作业充满抵触。相反,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很多家长只会说:“看,这就是你勤奋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应该奖励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的机会。
解决方法:以奖励为主,给予孩子更多正向鼓励。
国外不少心理研究表明,在孩子成长期中,鼓励的作用远大于惩罚。当孩子的行为收到积极反馈,他们日后会更多地重复该行为 ,而惩罚则很可能带给孩子心理阴影。因此,家长可以利用给予打游戏的自由时间或者小玩具来作为孩子完成作业的鼓励,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抵触。
3.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表弟的父母虽然重视表弟的学习,然而小学阶段请老师来家补习,都是父母在客厅看电视娱乐,孩子在书房上课。跟所有小朋友一样,表弟内心自然不甘:“为什么父母可以娱乐而我不可以?他们老说学习重要又不见他们学习?”久而久之,父母的行为让孩子对学习重视不起来。
解决方法: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家长的身教比起言传可谓有用百倍。依我经验,通常爱阅读的父母其孩子也喜欢看书;孩子学习时父母在家里把娱乐活动停下来也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神。当孩子看见父母跟自己一样要做正经事,那他们自然更能接受学习这件“苦差事”了。
总之,父母不能再为 孩子的懒惰找借口,这等于为自己教育不当找借口。父母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懒惰是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必要的教导所导致,从而积极尽早寻找解决的方法,让孩子不要被懒惰耽误了本应得到发挥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