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佩鲁在关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绎得这部有关“校园霸凌”的电影,在短时间內迅速突破7亿。起初佩鲁还以为这要归功于抢着第一时间观影的粉丝,但豆瓣8.5分的高分证明了这部电影并非如此简单。
不仅如此,社会学家李银河更在微博po出长文观后感,毫不吝惜对《少年的你》的赞美。称“错过《少年的你》,你就错过了一次美好的审美体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磨难和陷入的困境聚集了大量的社会焦虑,这使人们开始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所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摆脱困境的正确途径。“校园霸凌”只是这部电影剖开的一个面,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发现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巨大影响:家庭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今天佩鲁希望在分享这部优秀电影的同时,和大家聊一聊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或许塑造了你的购物欲求
《少年的你》中,周冬雨扮演的陈念,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念头。同班同学胡晓蝶因被霸凌而坠楼自杀,牵扯出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故事。陈念因为胡晓蝶的遗体披上了自己的衣服,而遭到了以魏莱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
魏莱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学生,但实际上心思毒辣,胡晓蝶的死也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故事不同的角色背后,是每个家庭的缩影: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当中,女演员张歆艺提到自己的鞋柜里,总是放着一堆白鞋。甚至每次购物,都要习惯性的买上一双白色的鞋子。
而背后的原因,竟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童年日子过的苦,只能穿爸爸的劳保鞋,没有自己的牛仔裤,上衣只能用妈妈的旧毛衣,拆开线再织成新的毛衣。妈妈答应渴望白球鞋的她,只要期末考试考到年级前几名,就可以买那双鞋。
为了拥有自己心心念念的白球鞋,她拼了命的啃书,跟自己较劲。但最终考进年级榜后,等来等去,妈妈却一直没有兑换这个诺言。在节目中,被问到“如果有机会可以回到过去,重活一次,你愿意回去吗?”她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愿意。”这件事在她心里烙下一个深深的疤痕,至今扔耿耿于怀。
“言出必行”的道理说来都懂,却总有家长在孩子面前让兑现承诺成了难事。想不到的是,一次诺言的“缺席”,就会在孩子的一生烙下印记。
同时,家长还得把握好满足孩子的度。对于孩子的小小欲望,含块糖,吃根雪糕…真的没必要太紧张,觉得这些都是“纵容”,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持久的压抑和管制,会适得其反。
让孩子在漩涡中与世界
对抗的原因,是父位的缺失
在一场校园霸凌中,没有人能赢。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包括施虐者,也包括围观的同学。在电影中发现陈念与魏莱、罗婷、徐渺三人组背后的家庭,最大的共通点,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与不参与。
陈念的爸爸始终没有出现,电影中,陈念与妈妈相依为命。可惜陈念的妈妈周蕾也并不是一个靠谱的妈妈。她因为做传销,卖三无产品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避债主,周蕾选择躲起来,让孩子一个人面对。她给的理由很简单:“反正你是一个小孩,他们不会拿你怎么样。”
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陈念在被人泼红墨水,被人推下楼梯时都没有选择求助。在被几个同学拿着刀围堵时,她害怕的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却沉浸于自己的不顺,陈念只好擦干眼泪,说“我挺好的”。
而魏莱的爸爸,更是“丧偶式育儿”的原装典型。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向女儿灌输精英教育。只在乎女儿的成绩,除此之外鲜少沟通。在魏莱因成绩不理想决定复读时,不仅没有得到来自爸爸的支持和鼓励,反而遭到冷暴力:爸爸一年都没和她说话。
换句话说,魏莱以欺负同学为乐,显示自己的能力的原因,正是因为爸爸认为:被欺负的同学“一定品行不好、父母有问题。”
再来看看魏莱小团体的另外两个女孩。罗婷的爸爸听说女儿在学校欺负人,在学校当着老师的面,上来就给女儿一个耳光,打边边骂:“我让你在学校打人!”只在乎女儿给自己“丢了脸”,却没发现孩子身上投射的是自己的影子。而懦弱胆小,怕受到欺负才加入小团体的徐渺,父母听说孩子要休学在家,立刻毫无自尊得跪在地上,请求老师再给个机会…
这些女孩子霸凌的背后,是成长的挫折与困惑在生活中的败露。而父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则是酿成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非得等到长大了
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网友盛赞《少年的你》真实:台词刻画得生动自然,剧情细节经得起推敲。但这部电影所反应的霸凌问题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来自于现实生活中。
在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受访者王胜男,曾用名王晶晶。遭受校园霸凌与精神暴力近十年。原因竟然是班中的男孩与隔壁班男孩打闹,不小心打碎了她的茶杯。旁边同学开玩笑:“王晶晶的茶杯要三百万,你们惨了。”
然而这句话被传到校园贴吧上时,却变成了“王晶晶为了刁难对方,说自己的茶杯要三百万。”王晶晶瞬间失去了所有朋友,被孤立,被精神暴力,任人宰割。
常有人说:等孩子长大了,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孩子长大了,童年的问题和困难却反而变成祸根。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正在推广的“眼泪教育”,帮助更多的日本孩子学会沟通与表达。眼泪教育选用的催泪方式很简单:看悲伤的影片。在气氛的渲染下,学生、家长都随着片中的情绪而流泪。参与校园霸凌的双方,也在这样的“眼泪教育”中,获得了共情力,感知到了对方的感受,霸凌现象也因此得到了遏止。
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挫折与困难。没有绝对适合的教育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但归根结底,成长的问题都能用陪伴与沟通化解。而善于陪伴和沟通的家长,也能让孩子富有共情力,擅长沟通与表达。
佩鲁常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科贝乐的课堂中,请一位家长和孩子一同进入教室。其实不是为了让父母监督和约束孩子,而是请孩子和父母,以“同学”的身份共处一室,一起成长。在增加亲子互动时间的同时,也让双方更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而孩子的样子就是家庭的样子。孩子本身,就是家长的一纸考卷啊。所以,在育儿这项考试中,各位家长请务必慢一点,认真一点;多一些相处和沟通。让成长的困难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