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孩子太听话,妈妈也焦虑,为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2
导读

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能够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也特别能够理解养育的焦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害怕孩子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幸福,孩子学习动力太足,又害怕孩子学累了,学傻了,成为了所谓的“书呆子”…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微信:huajiejie21345

自从花友群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给群友们答疑,收到问题几乎都是诸如孩子不听话,学习动力不足,怎么办?

但是,最近,有位群友却提出了一个与之前大不相同的问题,就是孩子学习动力太足了,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能够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也特别能够理解养育的焦虑,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害怕孩子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幸福,孩子学习动力太足,又害怕孩子学累了,学傻了,成为了所谓的“书呆子”。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

什么才是教育的度,到底是爱学习好,还是不爱学习好?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一个人的度都不一样。

如果非要给一个答案,我会用著名心理学家林文采老师在《心理营养》这本书里写的一句话回答你:

“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也就是说,教育的度就是看家里有没有因为养孩子而变得鸡犬不宁。

那家长可能会说了:

其实我也不想逼孩子,但是,看到别的孩子上补习班,我家孩子不上补习班就觉得亏欠了他;

我也想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但是,看到大家说,学校教拼音只教两周,我家孩子不上学前班,我怕赶不上;

我也想让孩子放学后在小区疯玩,但是,小区里的小朋友几乎都在上兴趣班,我家孩子不上就没有人玩了。

从这些理由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家长都想做一个“温和而坚持”的家长,但是,环境不允许,所以,我们不得不做了那个鸡爸鸡妈。

也就是说,是环境让我做了鸡爸鸡妈,而我是想做个“温和而坚定”的爸妈的。

于是,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补习班、兴趣班的你开始内疚,开始反问自己::

我这样值得吗?

孩子快乐吗?

这样的童年是孩子想要的童年吗?

所以,你看,矛盾是不是来了?

有矛盾就有冲突,这些冲突就会让家里变得“鸡犬不宁”。

所以,教育的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是你能否“温和而坚定”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如果想鸡娃,那就做个温和而坚定的鸡爸鸡妈,如果想让孩子自由生长,那就做个心安理得的做个佛系家长,没有好坏,因为深爱孩子的你,总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别人无权指责,环境亦不能干涉。

关键是你的内心是否笃定。

讲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了,我做不到啊。

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你错把教育孩子当作爱孩子,以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成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而对孩子是怎么学,以及学习的意义了解得太少,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教育先于爱,为了教育,我们会把爱关闭。

例如,都说孩子摔倒了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于是,家长会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忍着疼痛艰难的自己爬起来,而拒绝扶起孩子,因为家长会认为抗挫力比爱更重要。

我想,这样的孩子有了抗挫力又怎么样呢?

我们一定要相信爱是最伟大力量,都说有三种力量最伟大,一种是自然的力量,一种是爱的力量,一种是相信的力量。

而事实上,有爱才有教育,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以,想要做个温和而坚定的父母,你需要补上这一课。

这周我们讲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就是帮助父母们补上这课。

本书的作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同时,也是一名哲学家,她最擅长的就是从哲学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大脑的发展以及心智模式。

我一直觉得教育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像我们前面提的度,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而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并不是让孩子变得多聪明、多快乐或是多成功,而是看孩子能不能适应将来快速不可预测的社会变化。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一段探索之旅,深刻的去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帮助孩子适合将来的社会。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