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直有一个非常传统的观念,就是“先成家,后立业”。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先结婚,再搞事业。原因是,婚姻不仅能够满足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能帮助人在社会上被更好地接受。所以,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能感觉到未婚男女的父母,对子女婚事的焦虑。催婚大战,也在年年上演。
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今年年初的时候,邻居家未婚的儿子,被父母当众下了最后通牒“明年必须找到对象把婚结了”。其实也难怪邻居如此着急,听说他家儿子从大学毕业时的23岁,一直被催婚到今年的29岁。但是人家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婚姻大事,这么多年一点动静也没有,甚至没给他父母带回一个女朋友看看。估计邻居眼瞅着自家孩子快30岁了,这才想再逼一把。
我本想着邻居家的孩子被催婚6年,估计已经麻木了,不再想搭理父母。没想到他说了一句很无可奈何的话:别催了行吗?真结不了。然后,认认真真地给父母解释了一番原因。
在不到30岁的年龄,没有能力赚足娶妻、生子的钱
未满30岁的90后群体,成长于中国社会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考虑到初、高中学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拼命到大学进修几年,等到走出校门开始工作赚钱,很多人都已经22、23岁了。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思维开阔、自命不凡,不愿意多年所学,在小城市挣一个“铁饭碗”,会选择到大城市打拼。在大城市工作的前几年,会有一个频繁换工作的阶段,收入本来就很少,还要支付高昂的房租......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90后,在不到30岁的年龄,很难不依靠父母赚足娶妻、生子的钱。既然不能靠自己给女方基本的物质保障,这个婚结不了。
找到一个经济条件差不多、精神上又很合拍的伴侣,犹如大海捞针
现在的人对婚姻的要求很高,不再像老一辈人,在适婚的年龄,找一个看着不错的人就能结婚就算了。大家都想找一个经济条件差不多的,因为既不想高攀,落人话柄,但也不想扶贫,婚后被人当成“自动取款机”。此外,大家还希望另一半能和自己有共同语言、有共同追求,婚后能一起进步,婚后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但是,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大家工作又这么忙,能有机会找到上面说的:经济条件差不多、精神上又很合拍的伴侣,犹如大海捞针。可是,如果找不到,又不愿意将就。所以,这个婚结不了。
邻居家儿子的一番话说呆了众人。待邻居反应过来以后,叹了一口气说:你自己的婚姻大事,还是得你自己操心......
我也劝邻居: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谨慎、理性,还愿意负责任,也不算是一件坏事。父母管得了孩子结婚,管不了孩子怎么过日子,有时候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儿孙自有儿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