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看看”之九_溆浦的金银花,王跃文的“忍冬居”(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7
导读

植物学家说,金银花夏季开花,到了秋未虽然老叶枯落了,但在其叶腋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凋,所以便叫它“忍冬”。姐妹俩走遍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访遍中老名医,最终在一位老和尚那里得知了一位“神医…

罗满元

说起来似乎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要不是那一年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金银花成了“神药”,金银花或许不会像近些年这样,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种植,成为一大产业。

湖南溆浦就是如此,金银花产业已经成为他们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全县的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如今,你走进溆浦的各个乡村,漫山遍野都是金银花。

“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正名为忍冬。植物学家说,金银花夏季开花,到了秋未虽然老叶枯落了,但在其叶腋间又会簇生新叶,新叶是紫红色的,凌冬不凋,所以便叫它“忍冬”。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又得名“金银花”。金银花既是赏心悦目的观赏花,又是用途广泛的中药材。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金银花是一种有很多传说的花。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有一对双胞胎女孩,大的叫“金花”,小的是“银花”。有一年,村子里流行起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患病者高烧不退、浑身起红斑或丘疹,病后不久就命丧黄泉。村里的郎中都束手无策,全村人眼看着只有等死的命了。在这危急关头,金花银花主动要求离乡去外面为乡亲们寻医求药。姐妹俩走遍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访遍中老名医,最终在一位老和尚那里得知了一位“神医”般的老郎中,老郎中告诉姐妹俩,说乡亲们得的是“热毒症”,并告诉她们到上山去采集一种药材就能治好。姐妹俩按照老郎中的指点,用采来的草药煎成汤给乡亲们服用,乡亲们服药后病都很快痊愈了。为了纪念和赞颂姐妹俩的功绩,乡亲们便把这种草药叫做“金花银花”,后来就渐渐地简称为“金银花”了。

金银花有这么好的功效,有这么美丽的传说,因此很多名人都喜爱金银花。从溆浦走出来的大作家王跃文,就特别喜欢金银花。

王跃文成名后,总想回老家去。他总是忘不了那一方平常不过的山水,一望无际的稻稼、橘园、甘蔗、油菜花,低低的山峦,浅浅的河水,还有山峦上的金银花、浅水里的小鱼虾。

有一年四月,作家悄然回乡住了些日子,萌生了在老家“盖几间房子”的念头。于是,父亲和弟弟按作家的想法,盖了一座四周有檐廊、窗户有木格子,可以徜徉、可以闲坐的两层小楼,看上去就是乡下随处可见的那种汉屋,而且还像是木屋。

大作家毕竟是大作家,虽然是座寻常小屋,但总要有点不同,有点文人的气质。于是,王跃文又要弟弟买了些有些年头的砖石砌了个围墙。每次回老家时,他就在这围墙内的小屋里喝茶,看旧书,想四散天涯的朋友,还时不时望一眼爬满围墙的金银花。他说:“那是我家乡常见的物种。金银花原来有个很雅的名字,忍冬花。忍冬二字很有意趣。冬是需要忍的。世间万事,很多都需要忍。不忍,又能怎样呢?我想,忍其实是我们苟活于世的理由。周作人引用别人的一句诗说,忍过事堪喜。此言信矣!”于是,王跃文就把这座乡间小屋,命名为“忍冬居”。

如果你到溆浦看金银花,也可以到王跃文的乡间小屋“忍冬居”里去坐坐,跟作家一起虚构一下自己的“乡居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