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风其实是急性脑血管病。我们常常能从电视剧中看到,某人突然晕倒,并且伴随有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这就是中风的症状。中风可以调理,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也有严重的患者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中风120”的普及能够使公众快速识别中风,在有效的时间窗内送达有条件的医院,及时进行溶栓或血管内取栓,使血流再通,脑缺血半暗带组织转化为正常脑组织,患者得到成功救治。
缺血半暗带: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靶点
根据缺血程度及预后,可将缺血脑组织分为不可逆坏死区、缺血半暗带区和轻度脑灌注不足区3部分。
有学者研究认为,人类脑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为4h~8h左右。半暗带发展为完全梗死状态始于单个神经元死亡,随着时间延长,死亡的神经元增多并逐渐融合,最后神经元全部死亡。在时间窗内釆取干预措施,使血管再通,可能挽救处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
快速辨别中风,及时送诊,牢记“120”
溶栓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想治疗方法
血栓和栓塞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基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早期重灌注。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溶栓治疗成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3~4.5小时。
血管内取栓:血流重建的新方法
严格的时间窗、较低的再通率和药物带来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溶栓疗法的使用。近年来涌现出了采用机械方法使闭塞血管开通的新方法。指南推荐优先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可回收支架取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主要治疗方案。
取栓治疗的适应证是大血管闭塞,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前循环血管闭塞必须在6小时之内。
“中风120”为缺血性中风患者创造“时间窗”
研究发现,只有3%~4%的患者能在发病后3小时内被及时送达医院并接受诊治,而且入院后患者还需要接受头部CT等多项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排除溶栓禁忌证,因此能在最佳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更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公众对中风症状或征兆缺乏认识。
为了使缺血性中风病人能够在“时间窗”内得到正确治疗,必须使患者及家人快速识别中风症状。为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文版中风快速识别口诀“中风120” 口诀,并于2016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 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向全球发布。
1(看1张脸):看是否不对称,有无口角歪斜。(“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查2只胳膊):双手平举,看有无单侧无力,有一只胳膊落下来。( “2” 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聆听语言):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气晴朗,看有无语言不清,表达困难。(“0” 为聆的谐音,代表“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三项合起来,组成120。与中国全国医疗急救电话120相同。提醒人们若有上述三项任何突发症状,快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有中风诊治条件的医院。
“中风120”口诀的推广和普及,可让中风患者或家属早期认识中风已经发生,并立即送院诊治。只有患者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缺血半暗带的理论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时间窗内溶栓和取栓才可以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中风120”普及——公众快速识别中风——时间窗内送达有条件的医院——溶栓或血管内取栓——血流再通——半暗带组织转化为正常脑组织——患者得到成功救治。
(文/冯周琴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