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之前的决定有过脑子吗?
也许你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我的决定是经过理性思考的,但是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好像并不是理所当然
有一项针对病人和医生的心理学实验,给他们如下两个选择,第一,开刀以后,第1个月的存活率是90%,第二,开刀以后第1个月的死亡率是10%,细心的你一定可以发现,这两个选项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在面对第1个选项时,有84%的人选择开刀,而在面临第2个选项时,却只有50%的人选择了同意开刀,这就是框架效应
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框架描述下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进而影响最终的决策,而实际上已有商家或者机构在利用这种框架效应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丹麦和瑞典的器官捐献率,前者仅有4%,而后者却达到了86%
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相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就这两国都会在注册驾照时加上器官捐献的意向选择,一个简单的设计,就在问卷上打勾,瑞典则是如果你拒绝器官捐献,就在问卷上打钩,由此造就了两国之间器官捐献率的巨大差异,仅仅是改变了问题的提问方式,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一件事,揭示了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构建自己作出选择的原因,并逐渐引导并相信
那就是一开始他们想要的,一个有趣的心理小实验研究人员对男性参与者呈现两张女性的照片,并让他们选择哪一位更有魅力,最后,研究人员会将备选的那张照片递给参与者,并让他们说明选择的原因,而实际上在传递照片的过程中
实验员关了一个小把戏,真正传递到参与者手里的恰恰是那张未被选择的照片,有70%的被试,并没有发现这个小把戏,接着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未发现照片被替换的,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各种理由,即使他们在一开始选择的是另外一张面孔,其中一位参与者是这么说的,她明艳动人,我希望在酒吧碰到的是他,而不是另外一位
我喜欢她的耳环,但无论是什么理由,让他在一开始选择另一个女人,耳环肯定不是其中之一,因为只有落选者才戴了耳环,那么这明显就是一个事后构筑旅游的例子,因此我们说,选择可以影响态度,甚至改变初衷,而实际上我们的选择也很容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我们来说说所谓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其实就只是我们的自我诠释
你知道自己做了一个选择,你的问题为什么是却只是想着让自己的解释听起来更合理,但是当我们迅速的完成了这一过程时,就会误以为自己知道的答案,而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诠释,同样的,当你向别人提问为什么的时候,也一定要当心,因为将会发生的事,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你会支持这个主张,或者为什么你要从事这份工作,或者是为什么你还要维持这段感情
其实当你这样问时,你实际上已经为对方建立了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在你提问之前并不存在,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我们同样可以据此改变他人的看法,只需与他们深入讨论,并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摆脱对维持一致性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谨记,你不懂你自己,至少不像你认为的那般了解自己,感谢你的收听,如果您有什么感想的话,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啊,喜欢的话别忘记关注哦。我是每天为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