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主要事迹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陶谦传》中记载大同小异,引自二者的文字不再注明出处。
正面描述。
1。 “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
2。 “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
3。 “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4。 “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
《后汉书朱隽传》
1。“(董)卓后入关,留隽守洛阳,而隽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隽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隽行车骑将军。”
2。 “及董卓被诛,傕、汜作乱,隽时犹在中牟。陶谦以隽名臣,数有战功,可委以大事,乃与诸豪桀共推隽为太师,因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同时上书的是“前杨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 、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
《三国志陶谦传》裴注《吴书》
1。 陶谦因性格不合得罪过上司,上司想报复,结果“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
2。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3。 陶谦随张温讨韩遂时,与张温之间的一点小磨擦很有意思,可惜太长,不再引用了。
《三国志陶谦传》裴注谢承《汉书》
“徐州牧陶谦初辟(赵昱)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
《三国志吕布传》附《陈登传》裴注《先贤行状》
“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四点结论
1。 陶谦为东汉朝廷办事,都完成了任务。
2。 汉末大乱,陶谦心系朝廷,反对董卓、李傕、郭汜。
3。 有利民的措施,徐州相比之下治理得比较好。
4。 陶谦这个人“性刚直”,但有可爱的地方。
贬低陶谦的记载
1。 杀曹嵩。
相关记载有矛盾之处,以后汉书为例:“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其它记载大抵如此,的确是陶谦手下干的,但他不知情,确有治下不严之罪,但比之曹操公然屠城,又算得上什么?
2。 赵昱。
“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疏,出为广陵太守”。别驾从事和太守哪个职位更高,前者亲近州牧,后者是掌握一郡实权,互有长短罢。后面的注中却又提到“谦奏昱茂才,迁为太守”,是陶谦提拔的赵昱。即使后来陶谦疏远赵昱,也还是给了一个不小的官,正常的人事安排而已,比袁绍宰了田丰强。
3。曹宏
“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这个曹宏究竟害了哪些良善,不得而知,不知谁能告诉我。仅凭赵昱和曹宏便说“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理由不太充分。
4。阙宣
“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这个土匪大概是陶谦最大的污点了,不过陶谦以堂堂州牧,居徐州多年,会去勾结一个土匪,有点可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指出“按谦据有徐州,托义勤王,何籍宣数千之众,而与之合从?”
所以陶谦所谓劣迹不过如此,个人感觉算不上什么。他当然是割据的诸侯,但当时天下大乱,割据州郡的比比皆是,为什么但说他呢?而他心存汉室又有几个人可比?当时曹操还没有迎汉献帝,连名义上的正统都没有。他治理徐州还不错,比之周围州郡来要好得多,仅此一点他就很值得肯定了。陶谦让徐州,也是有可信之处的。陶谦若生于治世,可为三公一级的人物,但他和刘表一样,不具备在乱世中发展的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