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这个春节因为新型冠状肺炎闹得是全国人民不得安宁,多少家庭为此深陷病魔痛苦之中,多少逆行者为此将生命置之度外,多少中华儿女为此揪心不已。
但生活终究要继续,与其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如乐观向上付诸行动,所谓再苦也要笑一笑嘛!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很受感触,武汉方舱医院里的患者跳起了广场舞!虽然臃肿的睡衣看不清舞者身段,严实的口罩看不清他们的脸庞,但这种乐观的心态仿佛已然“拯救”了医院里的一片死寂,他们仿佛正在用这种正能量的方式告诉大家: 生活很美好!他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原先一直唉声叹气、忧心不已的网友们看到后也纷纷点赞: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良药!
2020年除夕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虽然没有大家庭团聚的欢声笑语,但丰富多彩的节目也足以让我们久久回味一番。其中,印象最深的小品莫过于《机场姐妹花》了,特别是其中一位叫金靖的笑星简直要让人笑的面部抽筋。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看完后,第二天又在网上找来看了一遍,并且搜索“金靖”这个名字继而找了很多她的作品来看。丰富的面部表情,虽然有点用力过猛,但毫不影响大家对她的喜爱!
真的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而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看后,我就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养成这样一个乐观爱笑、勇于表现自己的女孩呢?
用金靖自己的话来说,她就是一直都很普通的女孩,“中游家庭、中游长相、中游成绩、中游大学”。
金靖的原生家庭并不像她的笑容那般灿烂,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是缺席的,而她的父亲是残疾人,一条腿不能弯曲。学习成绩不好,还在学校曾被孤立,甚至连老师都轻视她的存在,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似乎找不到什么快乐原素,她却活成快乐本体。
她的乐观很大部分原因是受他的残疾父亲影响。小时候金靖时常看到同学模仿父亲走路,但她没有很难过,因为父亲总是对那些混小子说,“我还能跳呢!”因为父亲的这种乐观心态,让她成为一个特别会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女孩。
比赛输了,她就和队友互相打气, “只要我们不放弃,一定会有好运气”,她说希望她们表演的小品就像打火机:“最后也没有发生什么,只是打火机亮了而已,但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光亮了起来,对我们都是很好的鼓励。只要有这么一点小小的鼓励,就还是觉得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鼓励孩子保持乐观,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积极作用。 消极灰暗的思想,会让人悲观失望,迷失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而积极健康的思想,则让人乐观进步,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呢?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给出的六条建议。
一、家长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每件坏事都尽量从乐观的一面来看待,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态度也会随之变得积极向上。——Wayne Fleisig 博士,儿童心理学家
家长是老师最好的老师,想要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遇到一些糟糕的事,不妨多用正面的角度来看待。
二、放置“鼓励瓶”。
我在办公室里放置了一个“鼓励瓶”,让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一些鼓励的话,然后投进去。这样,来访的人偶然看到,也能保持一天的好心情!——Liz Matheis 博士,心理学家
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放上一个小容器,可以是玻璃瓶也可以是小纸盒,旁边放上便签纸和笔,写几张爱心满满的话,可以时不时拿出来读给孩子听。
三、表扬孩子一定要“走心”。
乐观的孩子显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在坚持做某件事情,一定要指出来表扬,因为“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宝贵的人生财富。——Robin Gurwitch博士,心理学家
具体怎么“走心”呢?
1、对事不对人。把孩子做的事的细节描述出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会被夸奖,这样,孩子才会继续保持,并做得更好!
2、表扬努力,不表扬聪明。让孩子明白,一切的成功都是后天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的聪明赋予的。
3、尽量不要轻易物质奖励孩子。物质奖励在一开始会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方式就会让表扬“变味”,孩子可能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丧失努力的内驱力。
四、可以和孩子经常分享自己的进步与计划。
这里不拘泥于人生理想,可以是生活中很琐碎的小事,比如妈妈今天学会一道新菜,感到很有成就感。让孩子在你的言语中感受到你向上努力的劲头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帮助别人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这些都有助于他成为更加乐观的人。——Robin Gurwitch博士,心理学家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也能让他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
六、记录快乐清单。
当忙碌的一天快要结束时,带孩子一起坐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想一想今天让自己微笑的5件事情,并拿一个专门的本子写下来(如果孩子不会写字,大人可以帮忙)。等本子越写越厚,全家一起打开重温当时那些快乐的小事,也是十分温馨哦!——Navya Mysore医生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