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治愈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情感创伤,只有打破“情感程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45
导读

我们明白了情感程序,就不难理解,一个人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一切,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治愈的,通俗直白地说,是很难跨过心里那个坎。 原生家庭如果对一个孩子造成伤害,会让这个孩子在18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

昨天有个名叫诺言的读者向我倾诉,虽然她已经结婚了,而且嫁得还不错,老公对她也很好,但她就是无法让自己安下心来,经营这段婚姻。

诺言出生在一个很不堪的家庭,从记事时起,耳边充斥的就是父母的吵架声,而且父母如果生气,也会波及到她。

父亲会狠狠地踢她,那时瘦小的她,几乎每次都会被踢得满地打滚。

母亲不踢她,但是生起气来,也会狠狠地掐她的脸。最严重的一次,左脸被掐得肿起来,好多天不敢嚼饭,只能喝点稀粥。

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让她痛苦不已。尤其是,如果父母对每个子女都这样,也就罢了。问题是,父母重男轻女,从来没有碰过弟弟一个手指头。

诺言在十八岁时,就和大她十多岁的男人同居。她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想早早地逃离父母。

只是这段感情,虽然诺言倾注许多,甚至是全身心投入,最后还是被辜负了。男人不肯娶她,而他们在一起,差不多十年光阴。

诺言彻底伤心了。直到三十岁时,她才遇到现在的老公。

她老公是个手艺人,话语不多,也不太会表达,但对她不错,吃穿都随她的意。

但是,诺言就是无法安下心来,好好地经营这段婚姻,她每天都过得如履薄冰,生怕被老公窥见心事而毁掉现在拥有的幸福。

为什么诺言已经拥有了幸福,却无法享受幸福呢?

诺言的矛盾心理,其实全部来源于原生家庭,以及第一段恋情的无疾而终,对她造成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叫情感程序,所谓情感程序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所下的一系列结论。

也可以解释为,从童年记事时的每一次经历,都会影响你对生活所做出的反应,反应就是一种结论。渐渐地,你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生活里的种种结论,而这些结论就构成了你的“情感程序”。

我们明白了情感程序,就不难理解,一个人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一切,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治愈的,通俗直白地说,是很难跨过心里那个坎。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一个人的“情感程序”,其主体在幼年时就已经基本成形。

心理学家们总结出来的概率是,一个人在0—5岁时,就已经完成了50%的情感程序。

5—8岁时,已经完成了另外的30%。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8岁时,就已经完成了80%的心理编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此期间,对于自己、他人的认知已经成形了80%。

那么,8—18岁时,一个人的情感程序会再完成15%。

一个人长到18岁时,情感程序已完成了95%,而接下来需要补充的,也可以说,余生需要补充完善自己的,只有5%的空间。

原生家庭如果对一个孩子造成伤害,会让这个孩子在18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而原生家庭的伤害造成的后果是,成年后总是会想逃避亲昵的行为,并时时在心里筑起一道心墙,不想让任何人走入,哪怕是进入婚姻了,也不想让另一半走进来。

如此看来,原生家庭的不堪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真的影响很大。

情感程序占到95%的时候,内心会被不好的念头侵入,虽然明知道不可为,或者想改变,但是,却很难走出那一步。

因为只有5% 的空间,才会让一个人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说,我要改变,我要好好爱家人。但是这个比例,给予人的机会何其少呀?

每个人都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机会,原生家庭输出什么,就在认知里形成了什么。等到成年时,认知已经形成。

如果不抓住这5%的机会,那么以后再想改变会更难。既然这么难,那就不改变了,顺其自然吗?

当然不,还是要改变。

著名心理学家芭芭拉.安吉丽思在她的音频课里,曾经讲过三步治愈法,用来消除旧的情感程序,从而注入并接受新的情感习惯,也就是良好的情感程序。

首先,要通过辨识、感受、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顽疾,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其次,深入了解旧的情感程序,努力打破,重新建立新的情感程序,以此消除旧有的恐惧,建立新的情感信心。

还有就是,尽量敞开心扉,接纳新的情感经历,这样有助于治愈以前因为爱的缺失而造成的创伤。

对于诺言来说,她目前应该做的就是,摒弃之前的情感程序,也就是重新形成认知。然后接纳自己的老公,向他敞开心扉倾诉,让他知道,自己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所面临的困惑,还有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唯有如此,才能有信心经营婚姻,从而拥有幸福,并保证幸福直到永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