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识字太早是天才还是破坏想象力?区别在于方法,用对就不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02
导读

随后,这位妈妈就一纸诉状把该幼儿园告上法庭,索赔1000万美元,理由是幼儿园教孩子识字破坏了他们的想象力。 在认识“O”这个字母之前,伊迪丝能把它说成足球、苹果、太阳等各种各样的圆形东西,但幼儿园教…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传统教育与新式西方教育的矛盾,近些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光是孩子识字量这个问题,在宝妈群体中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种认为孩子年龄这么小就能使很多字,是妥妥的天才。论据就是小时候认字量大的孩子,在学业上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优秀。

比如去年清华的最小本科生鹿泽宇,才15岁,像他这个年纪的大部分孩子,都还刚步入高中校园呢。上幼儿园时,他就已经认识3000多个汉字了。

另一种认为孩子识字太早会破坏想象力,何出此言呢?这种观点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美国流行了。

1968年,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小女孩名叫伊迪丝,有一天她告诉妈妈礼品盒上“OPEN”的第1个字母念“O”。

妈妈非常吃惊,但并不是欣喜。她紧接着问道:你怎么会认识这个字?伊迪丝说:是幼儿园的薇拉小姐教我的。

随后,这位妈妈就一纸诉状把该幼儿园告上法庭,索赔1000万美元,理由是幼儿园教孩子识字破坏了他们的想象力。

在认识“O”这个字母之前,伊迪丝能把它说成足球、苹果、太阳等各种各样的圆形东西,但幼儿园教了26个字母之后,她便再也没有这种联想能力了。

这场官司很快在全州掀起轩然大波,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位妈妈疯了,实在太过小题大做,就连律师也认为打官司只是浪费精力而已。

可三个月后,法庭却判处幼儿园败诉。

因为美国教育一直致力于抵制超前教育,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他们把孩子在学校“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写进了《公民权法》。

这种说法当然也没错,有些家长会发现,即便不识字的宝宝听过多遍故事之后,都能原封不动地进行复述,这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故事优美的语言以及精美的图片之上,而这恰恰是不识字带来的优势。

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用词大胆又华丽。在没有受到教育之前,语言敏锐力和模仿能力都极强,甚至能把十几天前听到的东西完整地再说一遍。

那么,孩子识字太早,到底是天才还是破坏想象力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没错,区别就在于方法。

01识字早≠超前识字

说到底,人们对宝宝太早学知识口诛笔伐的点,都在于“超前”二字。这相当于揠苗助长,把学习任务过早安在孩子身上。

的确,超前识字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也会透支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识字早和超前识字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超前识字指的是把应试教育的方法提前运用在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身上,家长们使用的方法多半是机械的。比如在市面上买几张壁挂图,然后指着上面的图案和字,一遍遍教孩子复述,甚至还会有威逼利诱的成分。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老人身上,几十年前的早教也基本都是这样的。

超前识字只强调后果,而没有关注孩子识字过程中的思考。

只要是用心并且因地制宜地教孩子识字,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像快乐教育的倡导者斯宾赛先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识字时,会在床边挂一串写有“床”字的风铃,在窗户上挂一串写有“窗户”二字的风铃,而不是刻意或机械地引导孩子学会怎么读、怎么记?

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

就像DR.魏所说的那样,方法正确的识字,并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认识O字母只是让孩子对圆圈的理解增多一项。

也就是说,孩子识字太早,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区别在于家长教孩子识字的方法是否正确,只要用对了就不怕。

02教孩子识字,可参考读写萌发

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了读写萌发的概念,通过多项研究,她发现孩子们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只要家长能提供丰富的文字环境,即便不刻意教,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读写。

孩子的思维与大人不一样,他们不会把文字当成一种严肃的文件,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一样东西并无二致。

也就是说,教孩子识字没有特定的方法,而在于环境,这是一种情景化的学习方式。

而传统的机械方式只会把文字与情景割裂开来,家长或老师们为了达到认字量多多益善的目的,才会采取效率最高但破坏孩子想象力的填鸭学习方式。

文字敏感期确实从6岁才开始,但也要认识到的一点是,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最发达的时候,6岁之后这种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消失。

所谓吸收性心智,指的是孩子像一台照相机,会记录周围环境看到的任何信息,而后储存于大脑中。

0~3岁的孩子处于无意识吸收状态,此时他们对外界周围信息的判断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一概全收。

但到3~6岁期间,就会变为有意识吸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意识地选择记录什么。

只要情景恰当且足够丰富,就能充分利用孩子的吸收性心智达到良好的识字目的。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孩子实际量达到几百几千而进行突击式的教育,但也不能为了不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而拒绝让孩子接受任何文字。

真正需要做的是,把孩子的识字教育嵌入到日常情景之中,在自然而然的刺激中,推进孩子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03正确的识字教育,具体应该如何实施?

社会学习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表示,人在使用象征性符号上拥有非凡能力,且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显露。

也就是说,在学语言最佳的婴幼儿时期,家长就可以进行文字情景的构造了,这是符合孩子智力发展规律的。

1)生活情景的文字化

就像前文所说斯宾赛先生对孩子进行的识字教育一样,家长要摒弃掉看图说话的教育习惯,把教孩子识字的情景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来。

与其让他们看图,为什么不因势利导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呢?

比如孩子喜欢吃的苹果,可以给他贴上代号,但不要刻意重复。

宝宝,你是不是想吃这个苹果?而不是宝宝你看见了吗?这两个字是苹果、苹果、苹果。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一切事物皆是如此,用文字标签给他具象化就好了。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可以带出门之后,就可以添加重复的步骤了。比如路上碰到的超市牌匾、广告标语、售卖物品的标签,都是教孩子识字的最佳媒介。

2)亲子指读

想在阅读中加强孩子对文字的认识,可以采用指读的亲子阅读方式。

把绘本铺在自己和孩子面前,然后保持手指和语速的基本一致,缓慢地带孩子读完整个故事。

这种自然而然的对应,还能同时锻炼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在无意识中加强孩子对于字体和图画的认识。

3)利用游戏力

对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应该以游戏为基础,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让孩子快乐的识字,寓教于玩耍之中是最好的方式。

比如和孩子进行竞赛,一方家长当评委,当他说出某个特定的名词时,孩子和另一方竞赛者家长就要找出对应的物品。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兴趣得到提高,身心也极为舒适,不会觉得累。

找对了要表扬,找不对家长也不要奚落。

还有,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读错字的表现,千万不要批评或者嘲讽,这会打击他的自尊心和兴趣。只要家长日常使用时多次强调正确的读法,孩子自然就会被纠正过来。

总的来说,孩子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识字,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了。但教育不能太功利,千万别要求孩子达到某个固定的识字量,把眼光放在成长上就好。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