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是基本的道德要求。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表达的也是让父母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事实上,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孝道文化,“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传统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大众的认知都是:父母养育孩子长大很不容易,那么孩子孝顺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这就是所谓的“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但现实生活却未必有这么美好,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孩子不赡养老人、孤巢老人无人照看的新闻。除了部分真正的不孝子之外,有些背后还存在更多隐情。
案例
听老家人说,村里的小王自大学毕业后就常年在外地打工,几乎没怎么回过家。
一天早晨,小王突然接到老家邻居的电话,被告知他父亲已经在医院住院多时。详细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父亲年纪大了做饭时不小心摔倒所致。
据称,电话中小王的语气一直非常淡定,丝毫听不出担忧的情绪。
而且,小王并没有当即做出反应,工作一整天后才定了一张明日返乡的机票。
辗转几番之后,到了医院看到父亲俨然已无大碍,又平淡地去收费窗口交了这些天的住院费用,期间没有任何交流。
当时照顾小王父亲的亲戚说,老人时不时看向儿子,似乎有话想说但又不知如何开口,父子俩就这样沉默以对。
同病房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很是诧异,开始窃窃私语、议论起来。小王隐约中听到了他们谈话的内容,但却没有反驳,只是不住地苦笑。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小王的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酒鬼,天天酗酒,完全不顾及小王母子俩的生活,就连学费都是母亲一人赚钱凑够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有时脾气上来他还会打骂妻儿。
都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看完这些你或许就可以理解小王的行为举止了。
当年小王高考报志愿时,唯一的念想远离家乡。自前几年母亲去世以后,他回家的频率就越来越低了,除非有特殊情况。
小王父亲晚年后脾气好了不少,也想和儿子和解,但过去的遭遇并不是那么容易忘掉的。哪怕小王也为人父,人到中年,也没能原谅父亲曾经的所作所为。
俗话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时人的一生过得是否幸福,真取决于自己的做法。若是自己种下的因,老无所依也怨不了他人。
晚年不被子女孝顺的老人,大多有这3个表现
1. 过分溺爱孩子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独一的孩子,可谓是含着蜜饯长大,被父母捧在手心里。
但惯子如杀子,若对孩子有求必应,长此以往定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将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
等自己步入晚年,这样的孩子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孝顺,就成了问题。
2. 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今后他孝不孝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风。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若自身都不善待长辈,孩子又从哪里获知正确的做法呢?
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3. 有家庭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是影响家庭和谐的最大毒瘤,其存在并不少见。
正如大家所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一旦父母存在此类行为,对孩子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
家暴不仅影响夫妻和亲子感情,甚至还会导致家庭支离破碎,实在不可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时刻规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别等到晚年吃苦受罪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