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还为我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多读者不知道,钱学森还有个特殊爱好——听广播,因此他也被同事称为“广播迷”,尤其对《科学知识》栏目情有独钟,而且每天早上起来都雷打不动的要听完。后来,钱学森还对《科学知识》提供了很大帮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不仅带来了技术和希望,而且也带回了自己在美国养成的习惯——听广播,毕竟当时又没有手机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就只有广播和报纸了。不过,当时在国内想买收音机不容易,一来生产的数量少,有的都给领导了,二来价格也比较高,因此钱学森灵机一动,自己准备动手做了一台收音机。
钱学森连导弹都能造出来,对于小小的收音机自然也不在话下。于是,钱学森找来一些收音机的图纸,然后从五金店买了一些元器件,如电路板,晶体管,天线和线圈等,最后再按照图纸焊接在一起即可。因为找不到壳子,所以钱学就用木头钉了个柜子,然后把焊接好的收音机零部件都固定在里面,另外还定制了一个大号的木音箱,将其连在一起。
钱学森制作的收音机效果很好,再加上自制的大号扬声器,在家听广播也十分清楚。钱学森有早起的习惯,6点之前就要起床,然后洗漱好打开收音机,一边吃早饭,一边听他最爱的《科学知识》栏目。或许很多读者都纳闷了,钱学森就是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听《科学知识》呢?答案很简单——扩大知识面。钱学森曾在一次会议上说,他听《科学知识》能学到很多他专业之外的东西,因此他也常和身边的人推荐《科学知识》。
在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就开始听《科学知识》,一直到1985年,已经将近有20年了,可谓是《科学知识》的铁杆粉丝。这一年,中央广播电视台要对《科学知识》做一些调整,于是钱学森在得知之后就主动写信给广播电视台,表示中国科协可以给《科学知识》提供帮助,因为钱学森当时是中国科协的主席,所以他希望两者之间通力合作,绝对是具有创建性的。
在钱学森的“牵线搭桥”之下,中国科协挑选了200多位专家,作为《科学知识》栏目的顾问团队,每日提供优秀的科普知识稿件,同时回答听众提出的一些疑问。如此一来,《科学知识》栏目有了中国科协‘撑腰’,也变得更加权威了。另外,也丰富了栏目的科学知识范围,比如新了增医学,地理,化学和天文等,成为中国最好的科普栏目。
在帮助《科学知识》丰富内容之后,钱学森还谈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教育最擅长培养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比如清华北大的课程都很细分,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他们认为“专家”是个贬义词,意思是就会这么一点点东西,而且还死钻牛角尖。钱学森还举个了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大学的教授一般都有多个学科的博士学位,但中国的大学教授往往都只有一个学科的博士学位,因此培育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而不能束缚他。
钱学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活到老,学到老,而且九十多岁时还在学习新知识。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都自以为毕业走出校园后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其实大错特错。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