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任宏丽
盼望已久的寒假开始了,我们的教师朋友刚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备课、读书、思考、写文章,当然对于自身锻炼和饮食保健也不能忽视,今天就继续为大家介绍“肉类家族”之—— 牛肉、鸡肉
牛肉 ——甲骨文的“牛”字是一个简化的牛头图形
,大家可以看出,上面像一个内环的牛角,下面是简化的牛头,突出了牛耳朵的特征,与上期的“羊”字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二者的古文字都是分别依据动物的角的特征描摹而成。
牛在先秦时期是古人特别是贵族的重要肉食来源。儒家重要的典籍《周礼·天官家宰》篇中记载:春天要用牛油来烹调王者的食物, 秋天要供给小牛作王者的饮食。同书“地官司徒”篇亦曰:“牛人(古代的官职名)掌养国之公牛, 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 共(供) 其享牛、求牛。”这表明,牛肉不但可以吃,而且还是重要的祭祀品。《礼记·王制》篇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 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祭品,其中包含牛一、羊一、猪一,而“少牢”只有羊和猪。同时,即使同样以牛为祭品,因祭祀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同又有细微差别,如《礼记·曹礼下》载:“凡祭……天子以牺牛, 诸侯以肥牛, 大夫以索牛。”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说明牛在古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汉书·五行志》中说:“牛,大畜,祭天尊物也。”
在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牛肉被列为重要药物,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则把牛乳列为上品。传统医学认为, 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更进一步指出,牛肉可以“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很火的一部韩剧《大长今》中,长今自学医术,济世救人,路遇一位贵族子弟,患病不能饮食,她用“倒仓法”给他治疗,就是用肥的公牛肉熬成汁,给他催吐,最后把这位公子的病治好了。这里,长今利用的就是牛肉具有养脾胃,止唾涎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黄牛肉气味甘温,而水牛肉气味甘平,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不过现在市面上超市里销售的主要是黄牛肉,如果已经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就不要过多服用。
我们教师朋友因为平时说话比较多,常常会感觉口渴、口干,这时就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买一大块上好的牛腩肉,用砂锅文火慢炖,撇去浮油和血沫,炖好后放一点点盐,要诀是基本尝不到咸味,然后小口频饮,慢慢喝上一两个小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咽喉症状明显改善。
鸡肉
鸡是人类的朋友,从古至今与人们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这从沿用至今的成语与俗语中可见一斑,如“闻鸡起舞”、“鹤立鸡群”、“牝鸡司晨”、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割鸡焉用牛刀”、“手无缚鸡之力”、 “鸡犬相闻”等等,其中后者出自著名的陶渊明《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一幅自给自足,岁月静好的画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鸡是十二生肖之一,与地支的“酉”相配,习称“酉鸡”。东方朔所做《占书》上更强调“岁正月一日占鸡”,把“鸡”作为牲畜之首。现在华北、东北各地还流传着正月民俗口诀“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在正月里,结合不同的人或者牲畜等,每天有相应的饮食宜忌。古人还认为,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特别最后一点,更为古人推崇,从而树立了“鸡”的文学正面形象——“金鸡报晓”,“鸡声茅店月”。
众所周知,鸡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鸡肉甘,微温,无毒。 主治“女人崩中漏下。通神,杀恶毒,辟不祥,补虚温中止血”。同时李时珍也明确指出,不同品种的鸡性味偏性不同,功效也有差异, 比如乌鸡来说,“雄鸡属木,雌鸡属水”,非常适宜孕妇产后服用;而黄鸡“甘、酸、平,无毒”,属土,归脾胃经,所以脾胃虚弱的人吃效果特别好。
古代医家还认为,乌骨鸡“得水木之精气”,因此可以疗虚热,我们的教师朋友如果经常傍晚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又排除结核和细菌感染的可能,就可以选用乌骨鸡炖汤,每天半只喝汤吃肉,以十天为一疗程,除虚热清骨蒸,效果显著。在前一系列文章中曾提及,我们的教师朋友平素说话多,多言者必耗气,特别是工作多年的中老年教师,或多或少都有气虚的表现,这时选用老母鸡,最好是三年以上的黄鸡,清炖鸡汤,加入生黄芪30-50克(注意黄芪要选用道地药材,如同仁堂、雷允上、童涵春等老字号的饮片),小火慢炖,等鸡肉酥烂后食用,可以收到补气养血、调虚温中的良好作用。
编辑:赵旭华 赵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