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其关键的因素在于:皇帝和大臣。皇帝是否明朗,听谏纳善;大臣是否忠心,愿意且有能力辅佐君王。
历史被谋权篡位的皇帝有许多:封建皇权历史上第一个被篡位的秦始皇、被“良相贤臣”毒杀的汗平帝刘衎、终身为傀儡皇帝的汉献帝刘协、被一介武夫篡位的庶民皇帝刘裕等等,可这一大揽子里却偏偏少了一个最被后人期待篡位的人。
这个人便是刘阿斗——刘禅。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这个刘禅,不知道是是怎么了,祖上连出两位皇帝,偏偏刘禅却很无能。难道真是祖上基因遗传出了问题?赵子龙七进七出救了两次的阿斗是假的?
其实,刘禅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和溺爱这个词有很大的关联。他贵为皇子,从小便被护着长大。刘备庇护他,不让他干脏累活,养尊处优。父亲刘备死了,诸葛亮来顶班,勤勤恳恳的辅佐他,后来在诸葛亮在刘禅二十九岁时也死了。诸葛亮死前培育留了一批良相贤臣给他,直到这时候的刘禅才逐渐开悟,把相权交给了蒋碗。直到董允死后,邓艾杀入,诸葛瞻父子被杀后,刘禅投降。
这一过程长达40余年,可在这期间,却没一个人篡他的位。一生平庸无能的他,为什么这个位置坐的这么稳?
一、有能力者不造反,造反者无能力
古时候,要想造反,对付像刘禅这种羽翼未丰年纪尚小的少年,你权力要够大。在老皇帝退位新皇帝登基时,威胁群臣一起进行逼宫,罢黜新皇帝。当然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就罢免的:因为大臣们并不会全部都是一条心的,有些忠臣会宁死不屈,再加上这个做法本来有是极大杵逆的,要是不成功都得凉。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独揽大权,刘备死前对儿子不放心,觉得儿子应付不了当下危急的局面,便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先掌控局面。
诸葛亮有能力进行篡位,可他对此并没有想法,诸葛亮可谓兢兢业业为刘氏家族打了半辈子的工,他非常感谢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从《出师表》便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的深切情感。
此外,诸葛亮死前还挑选培养一批良相贤臣,这也使蜀国多存活了一段时间,或许诸葛亮早就算到了结果吧!
二、蜀国岌岌可危,食之无味
刘备死后,蜀国开始落败,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预示。首先,刘备并不像其他各国一样,急于扩张地盘,因为领土较少,所以导致人口较少,兵也就少了。其次,主要原因是因为没能打赢夷陵之战,蜀国虽然不缺人才,但却十分缺武将。刘备自己的兄弟张飞、关羽都死了,现在刘备也死了,还有大将马超和黄忠也都病逝。剩下的差不多都老了,能搬出来的大将差不多只剩魏延和姜维了。
蜀国内忧外患,越来越不景气,谁有闲功夫处理这么一大堆烂摊子?此时的蜀国就像是一棵将死的枯树,要想重新长出果实还得先找出病因,解决掉病因还要施肥,等待,况且存活率还低。要是救不活还得遗臭万年,大家都不是傻子。
而刘禅就是夹在这中间的人。他想救活蜀国,却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苟延残喘,他还能有什么?亲人一个个离去多少会有些感触,或许他表面的乐不思蜀是为了掩饰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