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年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本身是比较宅的人,可是却希望多看看世界。于是定下一年去一个城市的目标。第一站是厦门,这篇文也是从厦门回来的时候写下的,流水账似的文字记录下第一次旅行。
“ 给自己一次独自旅行,就像人生 ”
出发的时候乘坐的是晚上八点钟的飞机,两个小时的航班。
夜晚从飞机上往下看,有灯光的城市像是笼罩在仙境中,略微带着淡紫色的夜幕,雾气缥缈的云层,灯光点点,星辰般细碎的光芒,美极了。
10:28 飞机着陆
飞机着陆后,预定好的接机司机的电话是怎么也打不通,几经周折,晚上十二点才到达酒店。
有点安慰的是,酒店说我原本预定的房间有点问题帮我免费升级房间。到了房间,发现真的挺整洁的,装饰都很舒服。虽然只能暂时住一晚,但也已经满足了。
第二天早上8点出发,目的地:鼓浪屿。
简单的早餐过后,轻装简行,根据导航坐了公交车到轮渡邮局买票。结果到了才知道那里是专供本地人买票的,游客要到轮渡中心码头买票。只能重新坐车到轮渡中心码头,看了看票价8块和最低50块的票价差距真是……
在手机APP上预定的票不能及时出票,只能排队到窗口买,想着出来玩就买了最贵的豪华版。
拿着手中的小票,安检,排队,进站。
有点小激动,长这么大还没真正的看过海,第一次看海,人生中的第一次,有点抑制不住的兴奋。
而此刻的厦门,阳光正好。(后悔没带防晒衣来)
轮渡环岛一周,依次经过了各个岛屿跟景点(只顾着看风景也没听讲解),厦门大学,日光岩,郑成功纪念馆等等。风景甚好,配上凉爽的海风,略微消减炎炎烈日带来的燥热感。
鼓浪屿码头形似一架钢琴,所以又叫钢琴码头,岛上共有三个岛屿供游客和岛上居民上下岛。
鼓浪屿
第一站美食:榴莲糕 ¥5
午饭没打算吃,打算一路走一路吃小吃。
往里走全靠两条腿,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土豪版的观光车,全程 ¥30,环岛一周(本人是穷游)。
沿着环岛的马路,林荫道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散落下来,来往的游人或是驻足观看或是拍照留念。
这座城市所处的位置和它经历的文化洗涤造就了它的现在。厦门算是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城市之一,从鸦片战争后涌入这座城市的大量西方殖民者,带来掠夺的同时也带来不同文化的冲击,中西结合的各色建筑在这座岛屿上随处可见。
慢慢步行进入到小小的商业街,拥挤的人潮,各色小吃的叫卖声,嘈杂的人声给这座静谧的小岛增添了很多烟火气。抬眼望向天空,澄净的蓝色和纯白的云朵,海城的感觉扑面而来,再不是漫画影视剧里隔着屏幕的不真实感,明艳清新的色彩,原来是真的存在。
随处可见的玫红色三角梅是厦门的市花,榕树也势不可挡的彰显它的存在。想起小学课本里那篇鸟的天堂,一棵榕树自成一个天堂的小岛,有榕树的南国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南国吧。与苏城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相比,厦门更像是经历了新思想浪潮的大家闺秀,而苏城则更像是古典优雅的宅门闺秀,全然不同的风情。
因为是岛,地势并不平缓。
爬上一定坡度的林荫小路后,海岛的景色算是能够一览无余了,绿荫环绕,蓝天白云,如画的美景带给人无限遐想。
下午三点半,基本算是草草的逛完了一圈。准备打道回府,中途只去了风琴博物馆。
乘坐轮渡返回,从码头出来步行不到没多远就有公交站台,厦门的公交车都很便宜,基本票价都在一块钱。
第二天,依旧是从一份早餐开始。
今天行程完毕就要返程。
阳光明媚似乎是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
形状类似于甜瓜却浑身布满了刺,颜色金黄,味道有点像百香果,好吧,我只是好奇,味道并不是太好。当地人称火参果。
南普陀寺
对于佛教信徒南普陀寺是必游之地。(免费参观游览,赠香)
曾厝垵
下一站是曾厝(cuò)垵,原本是一个小渔村的存在,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了文艺青年聚集地,号称中国最文艺渔村。
中山街步行,一路走进去,各家店的名字都非常文艺,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靠海所以各色海鲜比较多,但因为是旅游景点的关系,价格并不便宜。
曾厝垵中的“厝”指的是房屋,表示居住的地方。这里是曾氏族人的聚集地,村落里还有曾氏宗祠。一度以为“厝”这个字读yan……
回程
晚上七点,准备出发去机场。
飞机降落的时候,天下着小雨,凌晨一点钟,正是人们酣睡的时刻。从厦门到上海,季节也从夏天到冬天,刚好今天是立冬。虽然现在上海的温度在北方看来顶多算的上秋天。
从巨大的机舱走下去,偌大的机场显得所有的人都如此的渺小。兜兜转转的摇摆车中,两个身穿短袖短裙的女孩在我面前冻得瑟瑟发抖,看来是估计错了温差。不知道过了多久,车子终于抵达了到达大厅。
虽然坐车的经历多过飞机,总是一个人来来回回,可在出站的时候,却无比希望有个人在等待。
跟着稀稀拉拉的人群,匆忙跟着指示牌坐上了通往火车站的班车。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到火车站就可以坐上回苏的车,结果还是多想了。
在机场班车上,一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回想两天的旅程。
凌晨一点半,汽车穿梭在空旷的街道,这个时间几乎是没有行车的。窗外,不断后退的树影,下了小雨的路面湿漉漉的,昏暗的街灯,显得萧索凄凉。人生这趟旅程上,我们每个人走向死亡的目的地都是确定的,但是通往这个目的地的旅程却各自不同,沿途的风景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悲喜欢愉,反而目的地并不是那么重要。
正如此刻的我,晕车,只能靠望着窗外来缓解阵阵恶心的感觉,这样一来,似乎目的地并不那么重要了。
一个人的旅行,更多是心灵的放松,给自己一个放纵的时刻,无人拘束,无所顾忌,也带给自己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