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可见婚姻对女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但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物欲横流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只注重金钱,包括结婚也成了一门用钱的学问。
大多数情侣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都要过丈母娘这一关,女方需要过婆婆这一关。
女方的关过得相对容易,毕竟婆婆只需要你温柔贤惠,这些品质,而这些品质都可以在后天进行养成。
但是女婿过岳母这一关确实很难,因为很多条件都是硬性规定,比如金钱,一时之间根本就无法完成。
婆婆和丈母娘,也成了情侣步入婚姻之前的两道门槛,只要把这两道门槛过了,两人在婚后的生活就会幸福很多。
其中丈母娘典型的要求就是要钱,首先是在房车上要求女婿,其次是彩礼钱。
甚至有些丈母娘,更是无缘无故为自己的儿子去争取经济上的扶持。
01、
李鑫的丈母娘,便是这样一个人。
李鑫是在打工期间和自己的女朋友相识,两人经历了5年的爱情长跑。
就在两人生活,还算富足的情况之下,买下了属于自己的婚房和婚车,但是5年来所有的积蓄也都花在了这里面。
李鑫心想,如果丈母娘真的为女儿幸福,应该不会要求太多的彩礼,毕竟买房买车已经亏空了两夫妻所有的积蓄。
于是在今年过年,他提了一大堆的礼物,跑去给丈母娘拜年,丈母娘起初喜出望外。
可是直到李鑫说明情况之后,丈母娘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是的,开始极度的嫌弃李鑫。
一会儿嫌弃他人长得不高,一会儿又嫌弃他没有自己女儿的文化水平高,总之各种刁难的问题都一股脑的上来,让李鑫摸不着头脑。
女儿还以为是母亲一时接受不了自己的女儿出嫁,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刁难。
她建议李鑫先回家,自己来负责说服自己的母亲,等到母亲态度缓和之后,再来谈论两人的婚事。
李鑫走之后,女儿便开始和母亲谈心。
可是女儿渐渐发现,母亲并不是因为担心自己太早嫁人,而成为别人的棉袄,而字眼里透露着担心弟弟的婚事。
女儿觉得不可理解,弟弟才读中学,结婚至少是10年之后的事情。
可为什么母亲,现在就开始提起弟弟的婚事呢?
最终,女儿才知道,原来母亲是担心家里太穷,没有钱给儿子做婚房,而现在的习俗都是,男方要一车一房,甚至还要彩礼钱,所以母亲才想了这么一出。
02、
女孩和李鑫商量之后,决定先在母亲面前说一些好话。
如果两人最后有了经济能力,也会在弟弟娶媳妇这件事情上帮衬着。
于是李鑫第二次来到岳母家,掏心掏肺的给岳母说了,他和女朋友商量的话。
他本以为岳母这下可以放心,毕竟自己也许下了承诺,答应以后帮衬着弟弟。
可是没想到的是,丈母娘并不吃这一套,而是让他们实实在在拿出承诺。
这一出话,也是女儿万万没有想到的,她决定先稳住母亲的情绪,拿出纸笔,将夫妻俩的承诺写在纸上。
这样的白纸黑字,也不会至于抵赖吧。
可是一向不懂文化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居然严谨起来,她认为一张纸迟早会丢掉,坏掉,甚至被水冲掉。
她丝毫不被李鑫与女儿的话语说服,而是果断的要求男方现在承兑诺言。
丈母娘说:“你给我儿子买套房,我就把女儿嫁给你。” 这句话听的李鑫十分生气,但是他却没有发脾气,而是忍着愤怒对丈母娘说:“抱歉,我做不到” ,接着李鑫便夺门而出。
03、
李鑫走后,母亲十分生气。
接下来数落了女儿很久,认为女儿眼瞎才找了这么不靠谱的男人,连一点情面也不讲,以后结了婚还能指望他帮助你弟弟吗?
女儿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她认为李鑫对母亲发脾气,确实会让母亲生气,另一方面,母亲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
母亲以前一直偏心弟弟,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个落后的18线城市,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就根深蒂固。
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会把它当成筹码,去换自己儿子的幸福。
在母亲眼里,她不过只是一个典当品,这让女儿十分寒心。
可此时此刻的母亲,却依旧不依不饶的数落着自己的爱人。
但是为了不让母亲和男朋友有更深的矛盾,她只得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在另一方面做李鑫的思想工作。
李鑫最后在她的说服之下,理解了母亲的心情。
但是他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再给弟弟买一套房,而且他的经济能力,女孩也是目睹的。
04、
最终这件事情,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女儿站在了自己男朋友的那一边和母亲对持着。两人决定自己结婚,如果丈母娘一直执迷不悟,也只能对她说声抱歉。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两人的婚礼上,正在上初中的弟弟看着自家因为他自己闹出这样,也是非常的恼火,于是他跑到姐姐的婚礼上,对姐姐说了一番祝福词。
同时,弟弟也对自己的母亲说,自己有能力,也会努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一席话让所有人都十分感动,包括他的母亲,两人最终顺利结婚。
很多时候丈母娘确实是婚姻当中遇到的利刺,让很多幸福美满的爱情伤痕累累。
丈母娘的要求就像跨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深深的把爱情变为现实。
做丈母娘的也应该宽容体谅,女儿并不是你的附属品,她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如果你一旦把它看成你投资的物件,你对她所有的好就会变得廉价。
重男轻女仍然是18线小城市的主流思想,它破坏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幸福。
男女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希望重男轻女的思想能在以后这一代杜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