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是需要不断前进的,而前进的过程中,最免不了的便是学习。对于人们而言,书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一生的经验杂谈,因此读书对于人们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所帮助的。但是问题来了,既然人的一生需要读书,那么读书的数量需要如何界定呢?到底是多读书好,还是少读书好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很早便将自己的见解告诉了我们。
有一天,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某个地方被两个孩子拦了下来。对于两个小孩子的举动,孔子自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问到:“你们看见马车了,为什么不躲开呀?”
有一个孩子回答孔子:“听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我们想请你替我们评评这个理。我认为,知识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读书。你说,这样做对吗?”还不等孔子回到,另一个孩子便立马反驳说:“不对!整天死读书,不求甚解,与不读书又有什么两样?”
孔子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本着一颗教书育人之心,他思考了一会便想要给两个小孩子带来一定的启迪。只见孔子从车上拿出了一只椭圆形的木壶,这只木壶的壶口很小,底也不大,紧接着他便对两个孩子说:“我用它做个实验,你们就明白了。”
说音刚落,只见孔子直接将壶往地上一放,而后壶便立即就倒了。之后,孔子将壶扶了起来,然后又一松手,壶又倒了。对于这样的局面,人们自然是摸不着头脑的,不知道孔子要做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孔子说了一句话:“我有办法叫它站起来。”然后,孔子舀了一瓢水,扶着壶往里倒。当壶水灌到一半时,他松开手,壶果然稳稳当当地站住了。此时孔子接着说道:“虽然它站住了,但它马上还会倒下来。”说完,孔子又继续向壶里倒水。壶渐渐地满了,最后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来。
做完这一切的举动之后,孔子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识就像这壶里的水,不可没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一味死读书,贪多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没益处的。必须留有思考的空间才行啊!”
对于孔子的教诲,显然这些孩子是听进去了,但是却还是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一个孩子立马问道:“这话有道理。不过,我不明白,你这木壶装满水时倒了,装半壶水却能站住。这是个魔壶吗?”
孔子笑了一声,然后边说边将壶递给了这个孩子:“是不是魔壶,你自己看吧!”孩子仔细端详了木壶许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木壶是一种半实半空的结构,而木头又是一种比水轻的物质,壶站立时的重心会随着装水多少而不同。倘若你往壶中装半壶水时,重心在壶内,木壶不会倒,但是如果你将壶装满了水亦或者是不装水的时候,重心在壶外,所以壶就倒了。
由此不难看出,读书的奥妙不在于读书的数量,而在于读书的质量。倘若你读一本书,能够将其吃透,懂得其中的真理,那么比你读上十本囫囵吞枣的书都要来得有用。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