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年,盘踞辽东的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投降,孙权十分高兴,不顾张昭、陆逊等诸位大臣反对,派遗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大军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贷,齐备九锡,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
不料,公孙渊却出尔反尔,斩杀张弥、许晏等人,将他们的首级送魏都,全部吞并了吴国的士兵及带来的金银财宝。
孙权获知消息,大为恼怒,说:“朕年已六十,人世间的什么艰难困苦没经历过,近来却被鼠辈所戏弄,实在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即令为此亡国颠沛,也决不怨恨!”
孙权此话,把国运都压上了,可谓说得极重。但有意思的是,孙权最终却没有出兵攻打公孙渊,公孙渊最后是被司马懿打败的。
那么,孙权为何雷声大而雨点小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辽东难打,得不偿失
三国时期的辽东,主要是指辽河以东地区,即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而东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即所谓的扬州、荆州、广州和交州。
很明显,从陆地看,在辽东与东吴之间,中间隔着曹魏。孙权想要对辽东用兵,如果走陆路,必然要跨越曹魏的大部分地区。如此行军,别说曹魏不会答应,孙权本身恐怕也不敢冒险。
所以,孙权想要攻打辽东的公孙渊,唯一的路径的是走海路。
但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海路不仅难走,而且危险。大海无际,洪流深广,变幻莫测,大风大浪难以避免,在海上航行,极有可能在转眼之间就会连人带船全被大海吞没。
1274年,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命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便是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只得仓促撤回。
1281年,忽必烈又兵分两路进攻日本,一路由忻都率蒙古军、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一路由范文虎率新附军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结果元军在日本鹰岛遇到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几乎全军覆没。
元朝时跨海作战还如此困难,更不用说三国时期了。
即便侥幸无事,东吴大军经海路顺利抵达辽东,想要打败公孙渊也并非易事。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公孙渊的部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他们如果采取诸如匈奴人的策略,一听东吴大军到来,立刻化整为零,那么,东吴大军便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退一步说,即便东吴大军打败了公孙渊,占据了辽东,对东吴而言,除了替孙权出一口胸中恶气之外,实际上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孙权所要的战马,即便得到了,也难以运回到东吴。而据守辽东,中间隔着曹魏,是飞地,难度就更大了。
二、境内可能发生叛乱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孙氏自入主东吴以来,其内部便一直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本地士族与外来士族的融合问题;二是山越作乱的问题。
孙权若是举全国之力去辽东征伐公孙渊,本地士族或许不会趁机作乱,还山越人会不会趁机作乱呢?我认为很有可能!
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一下,所谓的“山越”,是指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境内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
据史料记载,东吴境内的丹阳、吴郡、会稽、鄱阳、豫章、庐陵、临川、建安、新都、东阳、东安等郡都曾有过山越起事,其中新都、丹阳、鄱阳、会稽为甚。从孙吴与山越历次作战记载来看,山越方的参战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另外孙吴军讨山越获胜,将其归顺的编入孙吴军队的人数,少则数百,多则数万,由此推断,山越之总人口应有数十万之众。
此外,山越也有不少强宗骁帅,例如祖郎、严白虎、潘临、尤突、彭绮等。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还会联合外敌,共同反抗孙吴。比如,建安三年,祖郎就曾与袁术联合,鼓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建安二十二年,费栈也曾联合曹魏作乱——受曹操印绶为蕲春太守,煽动山越反叛。
面对山越作乱的问题,孙权也曾派兵镇抚,但每次效果都不太好,官兵一来,山越人就躲入深山,官兵一走,他们又出来兴风作浪。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东撤后,决心荡平境内的山越,派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又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如此一来,各地山越暂时都被镇压下去,但过了不久,他们就又开始作乱了。
因此,陆逊曾在建安二十二年对孙权说,山贼盘据深山,作恶很久,腹心之患不解除,很难向远处发展。建议孙权出兵平定山越,将山越强壮者收编为士卒。孙权采纳了陆逊的建议,以陆逊为帐下右部督,讨伐费栈,在东部三郡征集军队,强壮者当兵,老弱者为后备,得到精兵数万人。
但孙权很清楚,山越作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就在孙权发誓要斩下公孙渊的头颅扔进大海的次年,即234年,孙权又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负责平定山越。
诸葛恪到任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不与交锋的策略,等到谷物将熟,诸葛恪就纵兵芟刈,迫使j饥饿的山越只能出山投降。诸葛恪于是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诸葛恪仅在丹阳一带就收编了四万精壮山越,可见在孙权发怒想要征伐公孙渊时,山越问题依然是东吴的心头之患,如果孙权果真出兵征伐公孙渊,山越趁机再度作乱是极有可能的。
三、曹魏可能趁虚而入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在辽东与东吴之间,中间隔着曹魏;而且征伐公孙渊并非易事,极有可能令东吴将士陷入进退两难的持久战之中。
如果孙权想要避免在辽东出现持久战,就必须倾全国之力。但如此一来,则势必造成内部空虚。
而这样的空虚,即便时间极为短暂,也是十分危险的。我们且不说蜀汉会不会趁机出兵东吴,攻打荆州,单说此前一直对东吴虎视眈眈的曹魏谋臣武将们,肯定不会坐失良机,他们定会鼓动魏明帝征伐东吴。
到那时,强敌压境,辽东未平,孙权想要后悔恐怕都来不及了。这也是陆逊在劝谏孙权不可意气用事,出兵征伐公孙渊时所说的“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嘱,戚至而忧,悔之无及。”
总之,上述三个原因,连笔者这样的庸人都能想得到,何况孙权?!所以,孙权在冷静下来之后,想必是很快就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自然也就放弃了出兵征讨公孙渊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