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龙历史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传》,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评价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包括他设计改造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在儒家传统文化里,他就是智慧、谋略的顶尖代表。但在他为蜀汉所做的众多事情中,唯有北伐这一军事行为,引发后世众多争议,以至于人们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的俗语来评价他与蜀汉之间的关系。
建兴四年,曹丕去世,他儿子曹叡继位,这个皇帝年幼,缺乏政治经验。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汉,休养生息,与东吴修复好关系,并趁此机会决定北伐。直到建兴十二年去世前的这段时间,他一共发起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分别是建兴六年年初、建兴六年年底、建兴七年、建兴九年和建兴十二年,在这里面气势最足、效果最好的是第一次北伐,带出去的将领除了赵云、魏延这些老将,还有马谡、董厥、关兴、张苞等年轻一代的将领,南安、天水、安定这三郡直接不战而降。
眼看蜀汉气势磅礴,复兴有望,诸葛亮只记得给他提出“攻心上计”的马谡,忘了刘备临死前的那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也是诸葛亮带兵史最为严重的失误,眼看着蜀汉拿下了街亭,等于是掐住了曹魏往西边扩张的脉搏,被派去死守街亭的马谡不听诸葛亮临走前的指示,被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郃抓住一会,将这战场的险要之地夺了回去。虽说诸葛亮后来上奏折请求自贬三等,但这真的不冤,前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夺街亭,结果就被他派去的马谡拱手相让,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
之后的四次北伐,曹魏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次比一次难打,一次比一次难以取胜。而年轻的将领,在这期间里,张苞摔死,关兴病死,诸葛亮也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年龄越来越大,但经过马谡那一遭,生性谨慎的他再也不敢让这些年轻的将领独自上战场处理军事。后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是不想让曹魏的优势继续拉大的不得已选择,在休养生息和北伐中他选择了后者。
正因为如此,七十多岁的赵云还要奔赴战场,年轻一代的将领跟着北伐,要么战死,要么再也没有了任何的军事自主权。即便是诸葛亮死后,他定下的五人,没有一个能够独立指挥战场的大将或者军事,甚至连稳定朝政都做不到。若是诸葛亮放弃北伐,将蜀汉的军、政二代继位者好好培养,让他们得以足够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得以休养,之后的结局未尝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