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王朗简历如下:王朗(152-228年),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曹魏经学家、重臣。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东汉末年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因司徒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后迁会稽太守。孙策攻会稽,王朗为其所败,逃亡不得,遂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后为曹操所征,拜谏议大夫等职。曹丕继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曹丕建立魏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王朗进爵乐平乡侯。魏明帝即位,迁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去世,谥成侯。
从简历可以看出,王朗做过汉朝官员,投降过孙策,在曹魏做了大官,司徒就是宰相一级的职位了。具体死因没说,估计是年事已高正常死亡。
历史上的北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汉。曹叡于是亲征至长安,遣曹真为督,左将军张郃进军援救,于街亭大破马谡,同时,曹真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的偏师,增援部队开进陇右,诸葛亮为避免遭受夹击,于是退兵。
从二人行踪上看,诸葛亮和王朗曹真不可能见面。
而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不顾已经76岁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俗话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大军压境半路杀出了程咬金,一个文职老臣上场算哪一出呢?
我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伐魏的开始,那么为什么交战双方要兵戎相见,谁是师出有名代表正义的一方成了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于是在《三国演义》两军对垒时出现了丞相对司徒文人先斗嘴的戏剧性的一幕。
王朗的主要观点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归有德之人是自然之理。今黄巾猖獗天下纷争,是汉朝气数已尽之相。曹操乘风而起是天命所归,曹丕当皇帝是效法尧禅舜。
诸葛亮的观点是:汉统衰落四方扰攘是因为宦官酿祸,董卓等劫持汉帝才造成生灵涂炭!国家有难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怎么能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二人各执一词立场不同各为其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几句话就让一个历练几十年的老臣坠落马下有点不符合逻辑。
事实上,王朗是一个满腹经纶性格温和的人。曹操曾经为初到的王朗接风洗尘,席上嘲讽他说:“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王朗仰头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曹操问:“为什么这么说?”王朗回答:”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在多疑好杀的曹操面前能做到不卑不亢慢条斯理应对自如很不容易。
曹植对王朗的评价是:“英辨博通,见传异庆。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也。”
陈寿说:“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有一子名王肃,乃三国曹魏的一代经学家,袭爵兰陵侯。王肃女王元姬,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妻子、晋武帝司马炎生母。人常言百年树人,王朗家风优良育子成才,还是个能把握历史脉络有远见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