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河镇记忆南窑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92
导读

这片已被废弃看似荒凉的南窑地,在夏秋季却是绿肥红瘦,生机盎然,当年没有蔬菜大棚的时候,南窑地的菜农就率先摸索这一种植技术,让我们这些山下住的“城里人”吃到了新鲜的蔬菜,现在看来:所有的劳动都值得人尊崇,所有的…

总有一处老房子、一处田园地、一缕炊烟会妥帖着我们柔软的心房。有些旧地是需要重游的,有些记忆是需要珍藏的,我迎着凛冽着寒风,走近甘河人熟悉的地方——南窑地,去寻找逝去的生活轨迹,去安慰一颗怀旧的心儿,感悟生活的冷暖寒凉。

有些路是需要重新走的,儿时不知走过多少次这条通往南窑地的路,二道口、康乐公司、板杖胡同,这些都是必经之地,现在看来我们与这些朴实的风景渐行渐远了,因为有些房子真实地消失了,有些河流真实地干涸了,有些人真实地离去了,唯有那些不变的记忆,还在游荡在脑海深处,历久弥新。

南窑地实至名归,因处甘河镇正南处得方位词“南”,因在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建设了砖窑得地名“窑”,因处高缓之地适合种植蔬果得田园词为“地”。这或许是我的主观臆断,但知道南窑地的故事后,我们这些疑惑都会一一解开。1955年春,甘河林业局筹建步履维艰,首先要建房舍,在今被服场院内架起三道大木马,搭起三栋帐篷,供马套子工和大锯工居住,板夹泥房屋建好后,火墙火炕,炉灶要用红砖来砌,外进红砖成本太高,况且交通极其不便,怎么办?林业工人开动脑筋,想出用本地资源,自己建窑烧砖。在今吉文检查站处建起第一座砖窑,又在甘河二道口西南建立了一座大型砖窑,林业工人采用露天烧窑法,这边进湿胚那边出成品砖,当年生产手扣红砖二十多万块,解决了砌火墙火炕取暖之需。这里说的“南窑地”就是甘河林业局林业工人生产红砖的第一个地方,记录了第一代务林人创业的珍贵扉页。现在想来南窑地是个英雄之地,是一个值得祭奠的火热土地。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曲曲弯弯的路上,洒下了多少工人的晶莹汗水、飘出了多少林业工人嘹亮的劳动号子、多少载满红砖的牛马车的轱辘从这儿碾过,又有多少板夹泥、红砖房子依山而建,拔地而起?然而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终归变成了永恒的追忆。

少不经事时,南窑地曾经是我们这些孩子娱乐的天堂,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年四季印刻着兴安季节的痕迹,春季芳草萋萋,百鸟鸣唱;夏季野花吐蕊,松脂飘香;秋季漫山金黄,家禽嬉戏;冬季冰雪晶莹,原驰蜡象。最难忘的是我们曾经在这采过都柿、打过猪草、还烧过土豆。在南窑地上俯瞰甘河全景,或远或近,都是那样地熟悉。

而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南窑地上的那些人,他们是辛勤的菜农,用勤劳和坚忍认真地经营着生活。这片已被废弃看似荒凉的南窑地,在夏秋季却是绿肥红瘦,生机盎然,当年没有蔬菜大棚的时候,南窑地的菜农就率先摸索这一种植技术,让我们这些山下住的“城里人”吃到了新鲜的蔬菜,现在看来:所有的劳动都值得人尊崇,所有的付出总会得到人的赞许,并让“感恩”一词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让人觉得“过时”。

这些记忆都随了风去,这在凛冽的冬季,我循着务林先辈的足迹来到南窑地,与这里的菜农偶遇,窑地上的炊烟缓缓飘荡,老房子镌刻着厚重的年代感,菜农那拘谨的眼神、木讷的对话和山下这片文明城镇格格不入,却从没让我感到有陌生感,寒暄过后,我不忍心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转身离开南窑地,身后是洁白的雪,还有他们目送我下山的目光。

斜阳西下,我的身影被夕阳拉长,被拉长的还有绵软的回忆,甘河人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南窑地在洁白的雪地中矗立着,虽然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但留给人醇厚的记忆终将不散,绵长悠远......

摄影:夏兆瑞 海涛 文字:海涛

拍摄地点: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镇南窑地

图文均为版权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商用

喜欢的话,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

投稿邮箱:veconcyf@sohu 89321868@qq

所有来稿,请附300字以上文字说明,我们将在“摄影旅游文化传媒”搜狐号及公众平台同时发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