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富士山的风景,个就想到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83
导读

葛饰北斋也迎来了他的第二波创作高峰, 他一生中的两个最大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一是被称为日本漫画鼻祖的《北斋漫画》,另一个便是《富岳三十六景》。在过去的50年里,我有大量绘画作品,但在70岁之前,却并没有…

△ 《凯风快晴》

提到富士山的风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也许是《凯风快晴》或《神奈川冲浪里》。一幅描绘的是赤富士矗立在朗朗晴空下,另一幅中,巨浪与渔船相互拉锯,与画面深处的富士山遥相呼应。大胆的构图,凝练出日本精神与审美的至高境界,在后世成为一种经典的主题不断被效仿。

被称为“浮世绘之王”的《凯风快晴》,描绘的是“赤富士”现象,某个晴朗的夏日清晨,太阳初升,富士山也被染成了通体红色。“凯风”指的是从南方吹来的平稳的风,图中鳞片状的云也是这样形成。用如此简洁的构图,突显富士山的雄伟壮丽,浓缩了葛饰北斋浮世绘创作的精髓。

△ 《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主要描绘了袭击渔船的巨大波浪,从房总半岛将鲜鱼运往江户的船夫遭遇风浪,只能拼命守住渔船,而远处的富士山却安静地存在于画面一角。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富有生气。这是一幅在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日本绘画作品,也是提到浮世绘,人们会直接联想到的一幅作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在创作交响乐《大海》的时候,将这张画的复制品挂在房间内,并且乐谱初稿的封面上就用了这幅作品中的浪头做装饰。

这两幅作品均出自江户时代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1760~1849)的浮世绘系列作品《富岳三十六景》。浮世绘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内容多贴近生活,甚至偏重世俗,也因为它十足的世俗味,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在日本艺术界获得认同。直到葛饰北斋的作品被西方美术界注意并高度赞誉,进而才在日本国内产生了浮世绘的研究热和收藏热。

△ 葛饰北斋像

葛饰北斋出生在江户本所割下水(现东京墨田区),本名中岛时太郎,后改名为铁藏。19岁开始接触艺术,拜入胜川春章门下学习绘画。1792年,胜川春章去世,葛饰北斋离开了胜川画室。很快他继承了“琳派”画师“表屋宗理”的名号,作品以狂歌本为主,还画美人画。1798年,他把“宗理”的名号让给门人宗二,改名为“北斋辰政”。7年后, 改为“葛饰北斋”,这一年他46岁。

此后的葛饰北斋,作品日渐丰富也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画风。他结合日本前辈绘画大师的创作经验和西方绘画技巧,在古典的基础上融入全新元素,使浮世绘风景画的艺术特征更加新颖并且独特。

△ 与葛饰北斋很多描绘江户庶民平静生活的作品不同,《甲州石班泽》直观地表现了大自然的激烈与严酷。在陡峭的岩石上,面对掀起的巨浪,渔夫父子仍旧毫不退缩地将渔网投入水中,紧张感扑面而来。

浮世绘的发展和町人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进入江户中后期,由于浮世绘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以及创作手法和技术日趋成熟,市民对浮世绘的需求增加,使得浮世绘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葛饰北斋也迎来了他的第二波创作高峰, 他一生中的两个最大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一是被称为日本漫画鼻祖的《北斋漫画》,另一个便是《富岳三十六景》。

△ 相对于“赤富士”,《山下白雨》中的富士山被称作“黑富士”。天空中布满积乱云,山麓附近清晰可见有闪电,从这些细节上可以感受到作为活火山的富士山暗藏的能量。

关于绘画,葛饰北斋曾说:“6岁开始,我就养成了画下所见事物的习惯。虽然在过去的50年里,我有大量绘画作品,但在70岁之前,却并没有一件作品值得铭记。70岁时,我开始明白动物、鱼虫、花鸟、植物和自然的真正形态。希望到80岁时,我可以真正进步;到90岁时,能领悟到艺术的精髓。 我到100岁的时候,也许画下的每一笔或者每一点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吧。”

△《深川万年桥下》以隅田川水面上的船只为视角,从斜上方看万年桥,而富士山就出现在桥洞之中。 万年桥的弧线完美,桥上的行人看起来步履匆匆,整幅画颜色清新,氛围畅快。

1849年,90岁的葛饰北斋逝世,他当时的画号是“ 画狂老人”。

据说,葛饰北斋弥留之际曾说:“ 要是老天爷再让我多活10年,甚至多活5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他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人的魂灵已经想要离去了,在夏天的原野上。”

葛饰北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遗憾和怨念,他坦然接受了即将到来的一切。虽然未到自己所期望的100岁而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举世瞩目的。

△ 五百罗汉寺位于现在的东京都江东区,寺内有高楼。 《五百罗汉寺》是展现葛饰北斋表现力的代表作品,有种奇妙的空间感的延伸。艺妓、武士、孩童等,各阶层的人物都得到了很好的描绘。

2015年,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葛饰北斋艺术作品回顾展,展出葛饰北斋作品230余件,创作时间横跨70年,汇聚了葛饰北斋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他70岁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这是后来为他赢得世界性荣誉的代表作。 葛饰北斋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绘画艺术很有影响,梵高等印象派绘画大师曾临摹过他的作品。

△ 《甲州三坂水面》中的湖泊是现在富士五湖中的河口湖,以湖面倒映出的“颠倒富士”闻名。根据周围的环境可以推测出图中描绘的是夏日的风景,但是倒影的山顶却罩着皑皑白雪。这也是葛饰北斋的一种巧思。

《富岳三十六景》于1832年开始创作,1831年~1835年由永寿堂西村屋与八刊行以富士山为主题的“名所绘”。 在《富岳三十六景》中,除了少数的几幅以外,富士山几乎都是一个远远的背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是一般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并充满了浓郁的庶民气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这些作品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由最初的36幅追加创作并最终出版了46幅。

△《身延川里不二》中的人们为了拜访身延山中的久远寺,沿着进入身延山的道路行进,富士川对面就是富士山。无声的山脉和流淌的富士川,以及虔诚的人们,构成一幅庄重肃穆的浮世绘作品。

葛饰北斋并不是浮世名所绘的开创者,他一生创作主题多样,但最受瞩目、传播最广的要数这组以富士山为主题的作品。 作为浮世绘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是第一个大获成功的系列,也是将风景画变成浮世绘主要门类的关键。其中描绘的是不同场所、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富士山。构图方式和细节变化,都是以前富士山绘画作品中没有出现的。因此,这系列的作品才有着前所未见的影响力。

王若冲 ✎ edit

本文节选自《知日·牙白!富士山》特集

点击下图查看新书介绍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