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梯仅在上海等有高层建筑同时又有洋人居留的大城市出现,是稀罕之物,因此成了使用者身份的某种象征。不够身份,或者不够“洋”,是没有资格乘电梯的。
鲁迅晚年住在上海,与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有些交往,也就有了拜访这位洋人的机会。当时,史沫特莱住在上海相当讲究的华懋饭店。一次,鲁迅穿着平常的衣服去拜访她。看门人上下一打量,直截了当地说:“走后门去!”这家饭店的后门是为运东西和供下人们用的。鲁迅绕了一个圈子,从后门进去。来到电梯跟前,开电梯的也是将他浑身上下一打量,连手都懒得抬,用脑袋向另一边摆了一下:“走楼梯去!”没法子,鲁迅只得沿着楼梯一层一层爬上去。
鲁迅这次去高级饭店,穿着上差了一些,被人看低了,似乎还说得过去。可留过洋,且打扮入时的大名人胡适,也在上海遭到了乘电梯被拒的尴尬,并且闹出了较大的动静。
1930年,胡适应北京大学之邀,任教授及文学院院长。临往北京前,他去上海颇为豪华的中国公寓大厦访问C·弗里茨女士。不料走进电梯时,管电梯的人不给他开,说不让华人上去。胡适来到前台询问,服务生说,得先把名片送上去。名片送上去后,马上有了回应,说请胡适上去。胡适这次大大方方地走进电梯,不料管电梯的人仍不给他开。胡适一贯好脾气,此时却气极了,他再次走到前台,要求见大厦主管人。前台服务生一看,才出面将胡适送上电梯。
胡适极为不满,见到弗里茨女士后,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她。这位女士出生在讲求人权平等的国度,听到这样的事情,异常气愤。她觉得,在胡适这等尊贵的客人面前,自己似乎失礼了。她对胡适说,一定要向公寓大厦主管人反映,他若不追究此事,她一定动员许多人从这座大厦搬出去。这件事马上有了回音。弗里茨女士向主管人反映此事后的第二天,胡适接到两封来自这座公寓大厦的道歉信。
曹聚仁是我国一位颇有经历的作家。“五卅”运动以后,他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积极抵制洋货,不坐电车,不穿呢绒。不坐电车,可以走路,或者乘人力车;可不穿洋货,穿啥呢?当时有一种名为阴丹士林的蓝布,看起来朴素,像是国货,就拿它来做长衫。这种布料当时多是一般穷苦人穿的。因为常常穿这种蓝布长衫,曹聚仁遇到过很多尴尬。
20世纪40年代末,他在香港应朋友之邀,到九龙半岛酒店聚餐。这家酒店在当时很牛气,进出人员大都是西装革履,扎领带的。见到一身短打扮的曹聚仁,服务生看不入眼,不让他上电梯。咋办?最后与鲁迅当时受的待遇一样:走后门。这家饭店后门也有一架电梯,不过是用来运货和拉工人的,十分简易,像是一个大空箱子。曹聚仁走到这里,享受了一次这样的特别站箱,事后仍自我解嘲:“我乘的是后面那架工人乘的电梯,也算开了眼界!”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穆 易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