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
1931年的今天,一架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因遇漫天大雾而在济南触山坠毁,诗人徐志摩不幸罹难,年仅34岁。噩耗一传出来便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连鲁迅都剪下了当时的报纸。蔡元培专程为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
毕生行径都是诗;
/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 致 梁 启 超/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
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
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
人谁不怕艰险?
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
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徐志摩离婚通告》,立即成了头号新闻,成了中国离婚第一人。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将恩师梁启超的规劝置之脑后,活得认真执拗、潇洒自在。
▲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 沙 扬 娜 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所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赠日本女郎)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音译。
/ 月下待杜鹃不来/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象梦里的轻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此诗写于1923年3月,最先发表于1923年3月29日《时事新报·学灯》。
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人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在月下等待着与意中人约会,但她却没有来,故而有此诗。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928年,徐志摩在经历种种挫折、痛苦与思索后所作。徐志摩一直在追求理想与美的状态,但他的爱情却永远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圣洁高贵之中,一旦接触到实际,幻想归于破灭。
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诗中用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走了。
胡适曾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林徽因写悼念文章说:“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他会站在雨中等彩虹;常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尽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坐长途火车去乡间拜哈代;抛弃博士学位到英国拜罗素为师;甘冒社会之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
为浪漫而生的人,
只能浪漫地死去。
来源:《吸烟与文化》、徐志摩作品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整理/编辑:陈汝宁
来源:《吸烟与文化》、徐志摩作品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整理/编辑:陈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