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从德胜门逃出,经大同、原平、忻州、太原逃往西安。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七)抵达太原府,下榻巡抚署。10月1日(闰八月初八)慈禧一行由太原起身,继续西行。辰刻(8时许)到小店镇用餐,午时在北格镇少歇,夜宿徐沟县城“天禄堂”。次日,徐沟知县点本邑轿班送太后一行上路。轿夫敏捷齐楚的步伐,娴熟、高超的抬技,使轿乘翩翩起舞,行进如飞。轿中的慈禧不但没有颠簸摇晃之感,反而觉得比乘坐龙车凤辇还要舒服。当轿抵祁县贾令驿时,祁县县令已备好轿班接驾,但慈禧口谕不用别的轿班,就要徐沟县的轿班直送长安。
轿子,又称“肩舆” ,是中国古、近代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从事轿役者人数众多,然而徐沟轿夫却非同一般。其之所以能取得慈禧的欢心与信任,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徐邑乃中国民间艺术奇葩、人称“无言戏剧,空中舞蹈”的“背棍”之乡,该县不少男子因受乡风世俗的影响,从小就练习肩、腿功夫,荷重行走,短步敏捷,节奏合拍。二是徐沟轿夫抬轿,不是以脚跟直接用力“硬抬”,而是通过脚掌和脚腕的弹、扭功力,来缓和地面反力的“软抬”。此种抬功与整齐合拍的舞步、富有弹性的轿杆有机结合,使轿体在行进中除上下垂动和向前平动外,不会左右摇晃,前后倾覆。三是徐沟轿班有严格的用肩规定,轿夫都具有过硬的“半肩”功力。抬轿行进要用大肩(右肩)都用大肩;要换小肩(左肩)均换小肩,而且每抬5公里方准换肩一次。其肩之所以能长时间、长距离地负重,除体力和基本功外,就是巧用“搭半肩”(抬杠在一个肩上半幅移动以倒换替歇,行称“搭半肩”)。四是徐沟轿夫抬轿,无论上肩起步、左拐右转,还是下坡上坡、中站换肩,都有统一的步调口令和有效的防闪失措施,故其所抬轿体能始终保持相对平稳。五是徐沟轿夫抬轿,班列青壮,行服一色,动作潇洒,气氛活泼,一路号令歌声不断,自幼酷爱文艺的慈禧,时年虽已老迈,但仍能被这种新鲜活泼的气氛所感染,从而忘却战争逼逃的忧伤,陶醉于旅途的欢乐中。
10月26日慈禧一行安抵长安。徐沟轿夫的高超抬技给太后留下深刻印象,除口谕好生款待轿班外,还特赐每名轿夫红、蓝顶子(宝珠)一对。从此,徐沟轿夫声名大振。 (文 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