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马程,号半个僧、醉僧、牛首山人等字号。1965年12月生于江西德兴,足记安徽怀远 。新文人画家,陶瓷艺术家,非遗拨镫笔法传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杏花村书画院艺术顾问,南京尚宝画院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艺苑》编辑。
作品先后在《美术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每日侨报》、《服务导报》、《南京晨报》、《江苏科技报》等各类省、市文学刊物发表。香港华娱电视台等媒体曾专题介绍。美术作品多次参与全国各类大展并获奖。作品多为国内外友人所收藏。国内多家拍卖机构有上拍记录。
出版著录:
《中国画家》、《艺术与收藏》、《鉴赏》、《艺苑》、《江西教育》、《文物鉴定与鉴赏》、《艺术市场》、《2010艺术家图典》、《马程画选》、《中共当代艺术名家精品系列——马程作品集》、《绘画实训》、《怎样画虾》、《马程青花瓷作品集》。
画师马程的画,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敦厚与温和,豁达与执着,甚至还能感到一些“佛性”和“禅意”,与其原本的性情特点确是颇有吻合,确实画如其人。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作品不能称其为好作品,不能运用自然规律顺应天机的艺术创作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心性、品位甚至创作技法并非单靠亦步亦趋、按部就班的学习训练形成,那主要靠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悟性”了。
我们常说的“悟性”起源于佛教与禅宗。悟性通常是指一种特殊的直觉判断与情感思考,它是以想象力为核心的心灵感悟、趣味认知,是超越理性逻辑的灵感思维和天才创造。是人类的天性流露出来的一种内在情绪冲动,是潜意识或无意识之中的理性闪光。它既神秘虚幻又现实可见。因“悟性”使然。注重心灵体验和精神感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因此,艺术家的悟性往往是艺术作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对马程的画反复揣摩,便能发现这种悟性。
明确将悟性引入中国书画美学范畴的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他在《笔髓论·叙体》中曰:“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锺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又在《笔髓论·契妙》中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这就是说,书艺要达到“玄妙”的境界,不能执着于感官经验(“目取”),必须以“心悟”来实现。但“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即是说“心悟”也不能仅仅执着于“心智”的作用,只有超越“心智”的局限才能真正做到“悟”,从而臻于“合妙”,即合乎“天道”,合乎自然。
继虞世南之后,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这里所谓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就是说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需精神集中、想象活跃,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所谓“妙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对画中的“妙理”进行体味式的领悟。而要达到“妙悟”,必须“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即在欣赏和观照中,审美主体必须排除外界事物和内在欲望及其理智的干扰。所谓“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都是讲只有排除这种内外(物我)的干扰,才能在审美欣赏中由“凝神遐想”式的纯然观照提升和达到“得其妙理”的“妙悟”境界。以“妙悟”说明绘画欣赏中的感性直观方式,与当时禅学所讲的顿悟方式是一脉相通的。
马程的作品,不管是宣纸泼墨还是陶瓷板描绘,山水人物虫鱼花鸟,基本都属于写意画,其共同特点是不求点画精细,重在蕴藉丰富,淡化笔墨技法,顺应自然天成。从纷繁复杂的具象中抽象出本质思想,遵循自然,以简驭繁。
马程其它山水泼墨也大多是粗看物象模糊,难能理解。然而凝神静气,极目遐思,往往是意趣盎然,妙得灵犀。仔细品味,能体察到他那貌似随意散乱的笔法之后隐含的严谨与工稳,感受到那些并没有多少新奇视觉刺激的画面之后蕴藏的思想和情致。这都是悟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