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铁之后,还将在太空中建立经济区,美日或嗅到新能源危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83
导读

最新消息显示,蓝鲸1号已经在南海神狐海域完成中国首次可燃冰开采,累计产气30.9万立方,并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同时,中国对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以上这…

毫无疑问,高铁的成功对于今日的中国经济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如果评选当今最能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无疑就有中国高铁和华龙一号,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中国还正在开发超级高铁,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添加到旅行体验中,打造高铁2.0版。

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错过了蒸汽机发明带来的工业文明及海洋文明,那么,在现在全力提速的科技时代,中国企业除了高铁和大飞机这两项高端制造外,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实现了许多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到203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核能国家,但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核能公司前景却暗淡,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核电建设都在依赖中国制造,比如,华龙一号就是代表。

不仅于此,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中国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年底建成,并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最新消息显示,中国近日还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核聚变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主机安装工程的核心施工方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工程的建设安装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并将成为继高铁、超级高铁、大飞机C919、华龙一号后,中国经济的第五张国家经济名片。

但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并不满足于此,事情又有了新进展。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目前,中国的太空计划仅仅用了20年就超美已在世界处于第一梯队行列,位列世界第二,并还计划发射新型太空摆渡车,目前已完成六次载人飞行,同时,中国还非常关注商用发射项目,希望降低中国自身的发射成本,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准备带回更多月球岩石

不仅于此,中国还着眼于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包括收回月球样本任务以及建造和运行载人空间站等,而自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以来,美国人就离开了近地轨道,到2024年以后,如果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不被继续延用的话,中国的空间站很有可能将是人类在太空的唯一前哨。

比如,早在去年4月,国家航天局已经宣布计划,要在月球上建造并运营有人值守的前哨基地,并建造一个月球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具备向居住其中的人员提供氧气的能力。英国泰晤士报随后的报道中称,中国希望可以在2030年或不久后让中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进而探索月球的两极。

目前事情的最新进展是,该国正在考虑在地球之外发展贸易,并希望在2050年之前在顺月空间中建立一个经济区,据中国官媒二周前援引国家空间计划的主要承包商CAST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的话称,中国计划将在太空中建立10万亿美元经济区新区域,并将覆盖地球,月球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

该负责人在报告中进一步解释说,该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该国应该研究星球与其卫星之间可靠的低成本航空运输系统,估计基本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完成,而关键交通技术有望在2040年创造出来,按这位技术官员的说法,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可以成功地建立太空经济区。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迅速发展自己的太空技术并研究月球,比如,7月,中国的私人商业航空航天公司iSpace发射了运载火箭,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业首次成功的轨道飞行任务,另外,同在去年,中国还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并于1月3日成功将其月球车降落在月球的远端。

中国经济正从传统走向新兴/图片为北京古建筑中的一扇门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这只是中国太空计划的一部分,最新消息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核动力飞船将定期往返于行星际空间,在遥远行星和小行星上的采矿地之间运送工人,而下一个目标将是火星。不仅于此,中国还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攻克并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新能源(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而新能源领域中的另一项可燃冰,中国也已领先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要知道,就当全球市场还在为原油产量供应紧张和油价喋喋不休之际,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将在未来获取清洁的新能源经济增长动力,可燃冰就被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而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掌握可燃冰试采核心技术的国家,并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

可燃冰是中国企业新能源战略的一部分/AFP

最新消息显示,蓝鲸1号已经在南海神狐海域完成中国首次可燃冰开采,累计产气30.9万立方,并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世界纪录,同时,中国对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以上这些都让美国和日本的传统能源工业企业嗅到了新能源危机,而这些无疑正在为打造新的战略能源储备增长奠定了基础,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用油成本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完)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