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经典话剧《哗变》_爱国主义不可承受之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97
导读

“如果不是你给马瑞克灌了一脑子的屁话,那在台风高潮当中,他会说服魁格掉转船头朝北,或者是帮助魁格把船从南边冲出台风去,那样至少不会在战争最需要的时候,在我们就要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使凯恩号撤出了战斗…

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污点中浸染的爱国主义,交汇在同一个哗变事件中,设置在残酷战争的大背景下。话剧《哗变》中激荡着刻骨铭心的独白:“凭心胸狭隘就可以把上级的职务给撤了,那美国的海军和陆军就不存在了……在下级的眼睛里,上级没有好样的。”

1952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的名作《凯恩舰哗变》(The Caine Mutiny)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这个二战中应召加入美国海军的俄裔犹太人,曾参加过美军在南太平洋的战事,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等军事题材的小说,蜚声世界文坛。

1954年,沃克又将《凯恩舰哗变》改编为剧本,随后同名歌剧在百老汇上演,同名好莱坞电影上映。

198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的英若诚,将 《凯恩舰哗变》的剧本译成中文。人艺邀请美国著名演员、主演《宾虚》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担任导演,执导这部名剧,改称《哗变》。

当时人艺参演1988年版《哗变》的演员阵容强大:以朱旭(饰演凯恩舰舰长魁格,正规军)、任宝贤(饰演辩护律师格林渥)担纲,吴桂苓(饰演公诉人)、顾威(饰演法官)、修宗迪(饰演凯恩舰通讯官吉弗,预备役)等资深演员坐阵,年轻的吴刚(饰演凯恩舰哗变者、被告马瑞克,预备役)、杨立新(饰演美国海军军医伯德,预备役)也在其中。

这部以法庭辩论为主线的话剧,围绕1944年美国凯恩号扫雷艇在南太平洋穿越台风时马瑞克与舰长魁格在航向问题上发生矛盾并解除后者指挥权的哗变事件,展开控辩双方的激烈争论。

被告律师格林渥巧妙地将辩论引向魁格舰长的精神和能力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细节推断魁格人格分裂、心理变态、临阵逃脱、对紧急情况手足无措,最后取得了有利于被告的审判结果。

格林渥步步为营,旁敲侧击,使在法庭上气急败坏的原告魁格逐渐失去理智、逻辑混乱,最终落入“原告变被告”的反转陷阱。

一个个证据(咖啡壶事件、草莓事件、洗澡事件等),变成了一条条罪状。

一位十四年军龄、屡立战功的少校舰长,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专制、暴躁、吝啬、狭隘,而他在执行任务时也曾因恐惧而先行逃脱(黄色染料事件)。

正规军的舰长,被他的预备役下属的证词掀翻在地。

在预备役官兵一片欢庆之中,只有律师格林渥面沉似水。其实,从案件审理前、休庭时和审理后,格林渥的内心始终无法平复。

他在休庭时对马瑞克说:“我可以认为魁格少校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但凭这点理由就可以把上级的职务给撤了,那美国的海军和陆军就不存在了……在下级的眼睛里,上级没有好样的。”

进入美国空军服役不久的格林渥,深知涉世不深、娇生惯养的预备役新兵缺乏对战争状态、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在凯恩舰官兵为吉弗小说出版而举行的庆祝会上,格林渥把话锋转向被人们讥讽为“暴君”、“吝啬鬼”、“懦夫”的魁格身上。

“吉弗先生,当我在学法律的时候,您大概正在发表您的短篇小说呢吧?咱们的小凯斯(现任预备役通讯兵)呢,还在普林斯顿校园里边踢足球呢。那么那个时候,是谁在保卫着我们这个吃得胖胖的、糊里糊涂的、无忧无虑的国家呢?就是这些正规军。”

作为犹太人的格林渥,深知二战中肆虐欧洲的纳粹暴行,深知以魁格为代表的正规军浴血奋战才换得美国本土的和平。

微醺的格林渥当着众人的面忏悔自己的辩护:“我那个干法不够光明正大……我把魁格整成那样,不公平!”

借着酒劲,格林渥忍无可忍,他锐利的目光直刺吉弗,揭开了案件原本的经过——

“还有一个人,是他第一个说的魁格疯了,是他给魁格起的外号叫‘黄色染料’,是他一本接一本借给你(马瑞克)那些心理治疗的书籍,还告诉你有个184条法规……”
“如果不是你给马瑞克灌了一脑子的屁话,那在台风高潮当中,他会说服魁格掉转船头朝北,或者是帮助魁格把船从南边冲出台风去,那样至少不会在战争最需要的时候,在我们就要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使凯恩号撤出了战斗。这就是你对我们这个国家的贡献!”
“向你祝贺,你大获全胜。你要整魁格,整成了。你自己呢,身上是干干净净。你的小说也要发表了,小说能证明美国的海军臭不可闻,小说能让你挣上一百万块钱,叫你娶上个电影明星当老婆……”

外表平静、内心怒不可遏的格林渥,把蛋糕上的黄色奶油涂抹在吉弗的脸上和军服上。全剧的高潮定格在最后一句台词——

“你永远也擦不掉你脸上的黄色染料。东京再见吧,你这个哗变犯!”

一个反转、再反转的悬疑剧情,把一个严肃的话题抛到人们面前——什么是爱国?

当年轻的、未经战火洗礼的预备役官兵在畸形的战争体制下遭受压制时,他们当初保家卫国的热血豪情转而变成抗上的怒火和狡黠。

也许那时,他们仍觉得自己是爱国的,认为自己投身战场就已经是爱国了。在他们看来,爱国像是从大陆向舰船的位移,从预备役向正规军的升迁。

这轻轻的变化,仍没有摆脱浮躁、任性和自以为是。

当怒火和狡黠变成幕后的诡计,他们想的还是祖国吗?显然不是,他们想的只是如何搬掉妨碍他们自由的绊脚石。

而格林渥发现了附在爱国主义上面的不可承受之轻。

“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忘了大气候,不能忘了时间、地点,这包括年轻人的造反、抗上。”

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污点中浸染的爱国主义,交汇在同一个哗变事件中,设置在残酷战争的大背景下。

人艺1988年版《哗变》中,朱旭滔滔不绝、长达7分半钟的独白,把一位舰长的孤独、绝望、愤怒、偏执,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而那年53岁的任宝贤,更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大侦探波罗,庖丁解牛般游走在案件和人性的缝隙里,游刃有余。当他“抽刀”的那一刻,真相大白,水落石出,让观众沉浸在荡气回肠的氛围里。

1994年1月,任宝贤英年早逝;2018年9月,朱旭也离开了我们。《哗变》两位主演的人生落幕,使1988年版成为经典绝唱。

我背诵、录制了任宝贤老师剧尾高潮部分的台词,配上话剧录像的截屏图,做成短视频,纪念这部三十多年前首演的名剧,致敬人艺老一代艺术家的匠心传奇。

喜欢话剧的朋友,请点击下面的视频,分享我的小作品,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特邀留学培训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