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第19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20
导读

本讲座将以西周的何尊和西汉的鎏金银竹节熏炉为主线,并穿插其他历代重要文物,挖掘隐藏在这些文物背后的中国先民之思想、观念(诸如“天”“中”“节”等)等内涵,揭秘最早的“中国”,并以此构建一个古代中国“…

考古文博系列讲座2019年第19讲

题目:天命:解密何尊与竹节熏炉

主讲:谈晟广研究员(清华大学)

时间:2019年11月28日13:30-15:30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文科楼206

简介

谈晟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艺术史博士,师从旅美著名艺术史家方闻(Wen C. Fong)教授,致力于中国艺术史、东西文明交流史、古代书画鉴定等研究领域,在《文艺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等C刊和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中华书局、上海书画出版社等社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多本。曾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策划有“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等展览。

【讲座摘要】

上古先民,敬畏自然,人们通过“仰观俯察”,获得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知,并遵循星宿的运行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和信仰传统。所谓“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文心雕龙》),天文观念,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直接相关,在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中亦占据着统治地位。就艺术的层面而言,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出土文物的双重证据表明,早期中国的艺术,是天道演进与人文成化的结果,不仅反映了统治阶层、艺术家和工匠对于宇宙时空的理解方式,还具备呈现出一种“非文献的历史”的功能。

本讲座将以西周的何尊和西汉的鎏金银竹节熏炉为主线,并穿插其他历代重要文物,挖掘隐藏在这些文物背后的中国先民之思想、观念(诸如“天”“中”“节”等)等内涵,揭秘最早的“中国”,并以此构建一个古代中国“故事”的核心叙事结构,从而尝试解答——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与天久长的。

【延伸阅读】

1. 特展 |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献礼国庆70周年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4099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