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底蕴解读历史,曲阜周公庙《金人铭》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6
导读

纵观通篇内容,就是强调少言慎言,韬光养晦,其实这与孔子的思想也很相通,孔子主张“敏于事而讷于言”,痛斥“巧言令色”之徒,孔子弟子子张问做官之道,孔子教导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在曲阜明故城东北1公里处的高阜之上,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这里祭祀着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礼乐制度的缔造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周公。旧时,称之为“元圣庙”,今俗称“周公庙”

姬旦,亦称叔旦,出身显赫而高贵,他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地道的“皇家子弟”。周政权巩固后,其食邑在成王时顺理成章的封于周家发祥之地——周原(今陕西岐山北),自此姬旦被称为“周公”。他的一生被后人书写的颇具传奇色彩,留下诸如“周公解梦”等很多虚无而动人的故事。他造就了中国封建宗法伦理秩序,把文明的标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格。此书铭于金人之背,更能弹拨出周公务实而感人的人生情怀。

《金人铭》碑高166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为清道光二十年(1040年)刻立。文字虽斑驳,但仍能依稀看出其字迹工整、端正的柳体。碑文上除了金人铭的铭文之外,还提到了孔子当年观看“金人铭背”的情况

周公一生谨慎,在伯禽就封之后,他生怕儿子年轻有失,便叫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家臣金人,亲笔在其背上书写铭文。其铭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焰焰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言辞之恳切,是为父对子从政之路发自内心的关爱,其内容也为周公从政一生的切身经验。金人对周公忠心耿耿,欣然赴命,他到鲁国后,时时陪伴在伯禽身边,背对伯禽,让他随时观看周公的训诫。伯禽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鲁国逐渐实现了周人与当地商人的民族融合,走向了社会稳定繁荣之路。

此后,铭文便广为流传,对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连孔子也对其推崇至极。汉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据学者考证,《金人铭》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纵观通篇内容,就是强调少言慎言,韬光养晦,其实这与孔子的思想也很相通,孔子主张“敏于事而讷于言”,痛斥“巧言令色”之徒,孔子弟子子张问做官之道,孔子教导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金人背铭对孔子影响之深。

微信公众号:儒之源文化传播

“行胜于言”的教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美训。周公为政一生,金人铭的字字训诫可谓是其一生谨慎的最好写照。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