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6次,南极科考的那些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44
导读

一极地专家称,30多年来,中国南极科考的最大成就,就是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长城站的建立不仅结束了…

35年前的今天,中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

2019年10月22日,我国南极科考队第36次出征南极,107名考察队员再次搭乘着“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奔赴南极大陆。

南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科学价值、丰富的资源禀赋、特殊的主权冻结状态等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国际南极探险与考察活动自18世纪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虽然南极条约体系暂时冻结了南极地区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发等问题,但该条约体系的有效期是有限的。

有鉴于此,多年来,世界各国都不断加大南极考察力度,大力建设南极考察基地,提高南极考察能力,增强南极治理国际话语权。中国是南极条约体系协商国之一,也是南极条约体系的坚定维护者。

中国极地事业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但酝酿与准备工作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自1984年中国政府首次派遣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并建立考察站以来,党领导中国极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宝贵历史经验,在此过程中诞生的“极地精神”更是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财富。

一极地专家称,30多年来,中国南极科考的最大成就,就是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1984年, 中国科考队初访南极。其实,早在1980年就已经有两位中国科学家抢先一步登陆南极了!

他们,就是董兆乾和张青松。 虽然他们只在南极停留了47天,但他们对南极洲的地质地貌、冰川水文和动植物等都进行了考察。 回国后,他们向国家海洋局提交的,长达5万多字的综合考察报告,可以说是为我国组织南极考察、派出首支南极考察队和建立南极考察站的计划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不管是雪龙号还是雪龙2号都还远没有诞生。在中国科考队初访南极的征途上, 在从黄浦江畔通往南极大陆的“水路上,只有“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并肩而行。 船上坐着的,是50位来自10余个部门、20多个单位的担负南极登陆建站及科学考察工作的首批南极考察队队员。 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5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 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航行后,同年12月30日,科考队的队员们登上了南极,并首次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洲的大地上。

1985年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落成。 长城站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中国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同时也意味着来自中国的科考人员们可以在南极开展更多种多样的科学活动。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中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中山站落成。与此前的长城站不同,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分别是: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由于其中三个点早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中国科考队能否抢先登上最后一个“高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终于,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在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并在此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据了解,此前,国际上还没有直接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因此,这次中国科考队的登“点”,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整个国际南极科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紧接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又分别在第25次考察中建成了昆仑站、第30次考察中建成了泰山站。在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也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于2022年建成。

建站仅仅是我国南极科考能力提升的缩影。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

经过3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南极科学工作者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部分成果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这个广袤的冰雪世界的认识。

其中,我国在横穿南极雪冰环境研究、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东南极冰盖起源与初期过程研究、冰穹A的天文观测与研究等领域,均获得国际一流科学成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