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申花上体女足三个月完成冲甲目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7
导读

队员熊熙和陶祝丹为了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女乙联赛结束后没有跟大家一起去庆祝便提前返回了校园;队员宋慧婕已是上体的一名研究生,学业繁忙之时也不松懈训练。在提到申花上体女足未来的发展潜力时,叶志竞教练认为…

2019年10月28日,申花上体女足3-0击败山东理工大学,球队晋级女乙四强的同时也获得了2020年女甲参赛资格,提前一年实现了冲甲目标。11月3日,在女乙联赛的三、四名决赛中,球队以2-1的比分击败恒大女足,获得女乙联赛第三名。11月19日,球队又夺得上海市大学生校园足球联盟联赛女子五人制比赛的冠军。

成立后的第一个赛季,绿地申花上体女足便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既展示了上体学子兼蓄竞攀的风采,也为上海职业女足队建设铺上了新的台阶。

▲球队自制快乐“放松操”,一睹为快!

强强联手,申花上体全力助跑女足

在申花上体女足还未成立之前,叶志竞教练一人兼任多职,同时扮演主教练、守门员教练、体能教练和助理教练的角色,甚至有时还兼当队医和队务。而在今年7月30日,上海体育学院和申花俱乐部达成合作共建,成立绿地申花上体女足后,她才能回归本职,更好地专注于教练工作。

▲图为叶志竞教练

绿地申花上体女足现役全体队员均来自原上海体育学院女足队。申花俱乐部与上海体院强强联手,在人才培养、体育科研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共同为这一职业球队提供更系统、全面的训练和后勤保障。“看到这么优秀的教练团队后,我们首先有一种预感——以后的训练量和训练的专业程度肯定会大大提升。”队员宋慧婕坦言,自己一开始便对球队的冲甲计划满怀信心。

▲申花上体女足的第一张“全家福”

学校给予了球队很多支持:让球员们能够在高标准的天然草坪上训练;为她们特别开设力量房;根据健康食谱开设小食堂,保障队员的饮食。申花俱乐部则给球队配备了更完整的教练团队和医术精湛的队医,提供了精良的装备和专业训练场地。“上体与申花在后勤保障方面相互协调,很有默契。”叶志竞主教练和队员们都高度评价了各个后勤部门的工作。

体教结合,顺应足球人才培养趋势

作为大学生,申花上体女足的队员们在具备足球特长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知识的汲取。叶志竞教练十分关注队员们的学业。她认为,职业训练和文化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希望她们又可以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尽可能为国家培养出有文化的足球队员。”

队员熊熙和陶祝丹为了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女乙联赛结束后没有跟大家一起去庆祝便提前返回了校园;队员宋慧婕已是上体的一名研究生,学业繁忙之时也不松懈训练。

在叶教练看来,以学生的身份参加职业联赛是具备很多优势的。球员都是学生,因此便于教练团队管理;球员们很年轻,有无限潜力;文化水平高的运动员,她们的逻辑思维性更占优势,能够更快理解教练员的意图或战术打法。

正因为队员们要兼顾学习,所以相对于职业球队来说,她们没法全身心投入到职业赛的训练里,势必会把精力分散到学业上。“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去训练。但和其它职业球队相比,我们的训练时间还是不够的。”因此,球队想方设法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申花上体女足成立后,球队增加了一倍的训练时间,包括每周两次的体能晚训。

未来可期,把握机会争创女甲佳绩

三个月便成功冲甲的背后,有着队员们刻苦训练的身影。队员们的训练态度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踢中场的庄宇婷和宋佳琪经过三个月的刻苦加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后,最终成为主力球员。龚波教授高度评价了队员们的表现:“她们十分珍惜这次与申花合作的机会。因此无论在文化学习还是训练方面,她们都是非常勤奋刻苦的。”

在备战的关键时刻,队中的绝对主力陶祝丹由于胃痉挛,连续打了好几天点滴。冲甲赛当天,陶祝丹还主动请战,并出现在了首发阵容中。

“我们队的作风就是永不放弃,不拼到最后一分钟不放弃,不会因为落后而放弃。”团队的凝聚力为冲甲加分。在熊熙看来,球队成功冲甲的原因不仅在于球员训练刻苦、准备充分,也在于队员们之间默契的配合。“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双方共建的背景是基于足协出台中超球队要建立女足队伍的新规,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申花上体女足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备受期待。在提到申花上体女足未来的发展潜力时,叶志竞教练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在学生的基础上去挖掘她们的能力,同时,学校和俱乐部也在考虑女足的招生升华,以此完善女足的梯队建设。

教练团队表示,申花上体女足具备女乙联赛夺冠的能力,遗憾的是没能把握好更多门前得分的机会。总结本赛季的表现,教练与队员们都认为,球队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应该完善更多比赛细节,积累经验。

上海绿地申花上体女足成立 探索打造国内一流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赵晨霖 吴姗珊 李明颖]

[撰稿/赵晨霖 吴姗珊]

[排版/吴姗珊]

[责任编辑/安沛欣 廖晶晶]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