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宁夏吴忠青铜峡市青铜峡水库的西岸有一个神秘的建筑群,它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总面积6980平方米。于1963年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和清朝的文献中,一百零八塔都可以找到明确的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时,该地对塔群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民国时期有过专门的维护,塔林下原建有2座小喇嘛塔,2塔皆由塔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此外塔下还有一座古寺遗址。1958年,修建青铜峡水库时,考虑构筑拦河坝将淹没塔区下河滩地,塔林下的古寺遗址和2座塔全部被拆除,并准备将108座喇嘛塔全部迁移,但在已经被拆除的2座塔当中发掘出了带有西夏文的千佛图帛画和佛经残页,整体迁移计划才就此作罢。
一百零八塔的砖结构塔身仅有最外面一层,里面包裹着的是土坯塔,共有28×15×5、30×16×4、30×14×5厘米三种规格,所有规格的土坯塔正中心都有一根木质立柱。1987年开始维修时,塔内的土坯塔已经全部损毁,部分砖塔外面抹有白灰泥,部分在损毁后里面露出三层白灰皮,不同层的白灰皮上有用朱砂等颜料画出的不同图案,其中有些残塔的最外层所绘的是“用朱砂彩绘的莲瓣花纹图”。
一百零八塔第一层仅有的1座、第十二层的全部19座共计20座塔,其基座呈十字折角形,塔身为覆钵形;第二层至第六层全部23座塔,基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葫芦型;第七层全部9座塔,塔基均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圆筒状;第八层至第十一层全部56座塔,塔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折腹式。一百零八塔初建时塔心正中立一竖木,土坯砌筑,外施粉彩。后代重修时,在土坯塔体外另用砖包砌,并抹泥皮和粉妆。
一百零八塔塔林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有阶梯式护坡平台12级,由下至上一层层逐渐收缩并抬高,整体形状呈等腰三角形。第一级平台高5米,长54米,宽5.67米,第一级护坡平台至第十二级护坡平台总高31.82米,总宽59.1米。塔群中最上面一座形体较大,高 5米,塔基呈方型,为过洞式喇嘛塔,面东壁有龛门。2~12层高2.5~ 3米,均为实心喇嘛塔。塔座平面有八角或亚字形的须弥座,上建塔身,刹顶施相轮伞盖宝珠。
塔体分为4种类型:第 1 层塔身覆钵式,2~4 层为八角鼓腹锥顶状,5~6 层呈葫芦状,7~12层呈宝瓶状。塔中位于最高处的塔较为高大,1987年时残高为5.04米,塔底直径为3.08米,有塔心室,其他107座塔的大小基本相近,均为实心塔,残高在2至2.5米之间,塔底直径在1.9米至2.1米之间。塔身多使用半块残砖,而基座多使用整砖。
结合一百零八塔塔群内外发现的西夏、蒙元时期的遗存、遗物,史志文献的记载基本被印证。可以确定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兴盛于蒙元时期,故而明代称其为“古塔”。在明清两代,这里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的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养护与崇拜。从1962年发掘塔群下河滩上两座小砖塔清理出的残碑上可得印证,残碑文字详细记载了上百年中修塔庙的记录。明清时期的信士和善男信女为保护此圣迹,又在其外用砖石包砌修葺,成为一方胜境,仅到近现代才逐渐败落。
一百零八塔的这类形制,不但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多处见到,在宁夏多处也有发现。这些具有藏传佛教建筑特色的宗教建筑的广布,说明西夏时期藏传佛教之繁盛。一百零八塔区发现的遗迹和出土文物,也更有力的证明自西夏以来,藏传佛教在西夏故地的普及和影响是何等深远。一百零八塔区不仅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和藏文咒语,还有藏密风格的唐卡和塔婆塔模及造像。这些发现,究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制作方法,都具有西夏至蒙元时期典型的时代特征。
一百零八塔的确切建造时间在其相关研究中一直有两种论断,一种是认为建造时间在宋朝至清朝之间,另一种则认为建造时间在元朝。直至在一百零八塔塔群内外发现的西夏、蒙元时期的遗存、遗物,史志文献的记载基本被印证建于西夏时期。
奔涌的黄河在青铜峡内略显静谧,两岸的芦苇荡在风中摇曳,水面被驶过的船只划出一道道水痕,在日落时分染上了火红的色彩,108塔就静静的矗立在黄河岸边,向人们默默的倾诉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