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对考试产生恐惧,有的孩子并非不爱上课和学习,而是不愿意去面对考试。面对考卷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的孩子会容易脑袋一空,就无从下手了。而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不强,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去理解大量的阅读。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视频,一个小男孩在参加考试时,因为试卷上密密麻麻陈列着自己看不懂的题目,最后忍不住奔溃大哭起来。起初还只是双臂撑在桌子上捂着双眼偷偷哭泣。
在哭了一会儿后,他边哭边偷偷看向了身边的同学。看见旁边的同学在奋笔疾书的样子,他从难过开始转向气馁,而后开始慢慢平复自己的情绪。
在意识到自己确实看不懂题目后,他就开始四周观望。可能因为有些无聊,他就拿起手中的纸张玩了起来。全然看不出他几分钟前还在难过的模样。
孩子之所以阅读理解能力不强,而导致无法很好的完成题目,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1)从小开始培养
孩子在七、八岁时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 家长要抓紧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开始培养孩子初步阅读能力。让孩子可以开始学会阅读比较浅显的文章,能够读懂文字。家长在孩子进行阅读时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一边思考。这样也能够激发孩子的对阅读探究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制定阅读时间
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制定阅读时间表,规定孩子每天固定要阅读多长的时间。一般来说,为了不让孩子觉得厌倦,刚开始时每天规定孩子阅读15-20分钟是比较好的。
随着阅读习惯的积累,家长可以慢慢的延长时间。这注意要讲究循序渐进,而避免一开始就让孩子花大量时间进行阅读,这之后让孩子起厌恶的心理。
3)将文章做出归纳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孩子记下关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读后感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防止孩子像遇到考试时,提笔却无法用文字进行表达。
4)让孩子学会复述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强表现在他能够读得懂文章,为了证明孩子确实在阅读,而并非敷衍的看书。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文章的内容,复述的过程也是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概括。经常让孩子复述,有利于锻炼他的阅读理解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学会慢慢的去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在阅读时还要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的阅读不仅是读书,更多的是读懂书。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