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丹辽国兴起探源,浅析五代时期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
导读

一个新兴的游牧民族如何在五代时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占据了中国北方巨大的疆域,且统治了很长的时间,这与五代时期的混乱统治以及道德滑坡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宋代的华夷之辩入手,便可以看清契丹能够在中国北方站稳…

引言

在宋朝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三个统一王朝时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乱世之后,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精神遭到了极大地打击,这也导致了后来宋朝时的理学文化以及儒家复兴。在宋朝的理学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华夷之辩,旨在唤起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战争之中。

其中宋朝最重要对手就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政权。一个新兴的游牧民族如何在五代时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占据了中国北方巨大的疆域,且统治了很长的时间,这与五代时期的混乱统治以及道德滑坡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宋代的华夷之辩入手,便可以看清契丹能够在中国北方站稳脚跟的原因了。

五代十国部分地图

盛唐气象与民族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主要的民族一直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但是少数民族的融合一直在进行着。不过在唐朝之前,由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一直是汉族中央政权面临的大问题,所以大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依然心存忌惮,依然有着内心的排斥与隔阂。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政权的衰落,北方的游牧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得到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或多多少的进行了汉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民族性也逐渐减弱,正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于血统的看法并不严苛,只要能够接受中国文化,就可以认为是自己的族人。

魏晋南北朝政权交替示意图

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帝国时期,在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自称天可汗,对附近所有的民族都一视同仁,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但是对于不认可中国文化的少数民族,中国人民依然有着比较强的排斥心理,比如吐蕃和党项等民族在唐朝时一直会有针对唐朝的军事行动,中国人民对于这些民族还是有着一定的防备心理。

《旧唐书》记载:“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天可汗李世民

但是从唐朝的众多名臣良将都是少数民族的后人,而我们并不会将其当做外族人的状况来看,中国文化的民族意识在唐朝基本到了最为淡漠的时期。

混乱时代的道德滑坡

在晚唐时期,随着黄巢之乱对于中央政府的破坏,中国的政治环境变得极其不稳定,人民的生活也长期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安定的状态使得人们的求生欲望压过了其他所有需求,自士大夫阶级到士兵乃至平民的道德底线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种道德意识的滑坡则进一步地影响了汉族的民族意识。

士大夫的道德滑坡在于其对于儒家传统中的忠义的忽视以及道德底线的退让。在五代时期,最知名的大臣就是冯道了,冯道作为当时名士,一生中一直身居高位,共侍奉了四姓十君。这样的人显然没有将忠义放在首位,而是将求生置于最先。如果在之前的政坛中,冯道这样的做法显然会受到士大夫接机的职责,而当时的风气却是其他士大夫都对于冯道的人生艳羡不已士大夫阶级对于忠义的追求可见一斑。

《新五代史》记载:“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

五代名臣冯道

而道德底线在乱世之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下滑,当时张全义的妻女皆被朱温奸污,但是他认为朱温是救了自己的大恩人,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能够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这些小事又何足挂齿。由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士大夫阶段的道德底线已经退让到了何等程度,有着一定学识的士大夫们尚且如此,士兵与平民的道德层次就更加糟糕了。

而这样的道德滑坡会进一步影响本来就已经弱化的民族意识,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反抗心理来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新五代史》记载:“全义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死在朝夕,而梁兵击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

荒淫无道的后梁太祖朱温

军阀争权赂辽,契丹坐享其成

之前在苏澈的《六国论》之中便提到山东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秦国的强大,而在于六国赂秦,使得差距日益悬殊所导致的。而在五代期间,中原政权的更替也十分频繁,为了能够长期占据中原地区,军阀们必须找到有力的靠山。当时的契丹是中国北方势力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为了能够占据中原,不少五代政权的君主都与契丹交好,送给契丹大量的财产以求其支持。

而在野的军阀们为了能够夺权,也纷纷向契丹首领进贡。如此以来,契丹并没有向中原出一兵一卒,却得到了大量的物资,这为之后契丹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后唐末年,石敬瑭希望能过取代李氏家族统治中原,他便积极向契丹示好,并且保证如果契丹能够帮助他篡夺权力,事成之后便将燕云十六州交由契丹掌管。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既雄踞天险,又是军马的重要产地,如此丰厚的回报自然令人动心,契丹便答应了石敬瑭的请求。

《旧五代史》记载:“契丹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

儿皇帝石敬瑭

后来在契丹的帮助之下,石敬瑭成功的篡夺了后唐的皇位,建立了后晋。他也遵守之前的承诺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契丹,并且自称儿皇帝。之所以石敬瑭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与其本身的出身不无关系,石敬瑭和后唐的君主都是沙陀人,在他看来,利用契丹的力量击败后唐的军队不过是利用夷狄之力推翻夷狄统治,再加上当时民族意识的淡漠,向异族称儿这样的行为居然也可以被人接受。

但是即使他如此示好,契丹依旧还在接受南方各国的贡品,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契丹的实力彻底超过了中原政府,而且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的中原大地同时也失去了阻挡契丹铁骑的条件。

《旧五代史》记载:“南朝汉儿争得一向卧邪?自古闻汉来和蕃,不闻蕃去和汉,若汉儿实有回心,则我亦何惜通好!”

强大的契丹铁骑

反辽起义频发,民族意识觉醒的滥觞

在石敬瑭去世之后,其子并不甘心于臣服在契丹之下,于是发动了针对契丹的战争,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过养精蓄锐已久的契丹军队又岂是疲敝的后晋军队所能战胜的。契丹铁骑很快就粉碎了后晋军队的进攻,并且长驱直入,杀到了中原,征服了这个中原地区,并在开封称帝,宣布国号为辽。

本来这与之前五代时期的朝代更替并无二致,但是契丹与之前的沙陀政权不同。沙陀人的首领李存勖其祖上就已经是唐朝的节度使,是汉化程度极深的胡人,在政治制度上也多采用汉制。而契丹人则久居草原,汉化程度不深,在其统治中原的时候也依旧保持着部分游牧民族的作风,对中原百姓欺压甚重。虽然在五代时期后晋,后汉也对人民有着严苛的剥削,但是对辽的反抗依然是最为强烈的。

辽太宗耶律德光

在辽国占据中原时期,纵使将军们失去了反抗的想法,但是士兵们却依然有着驱除胡虏的决心和斗志,在长官要求他们解甲的时候,士兵们哭声震天。而普通的百姓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辽的统治。当时的社会形态被战争破坏地十分严重,农民们没有办法组织起有效的起义军,农民们便只能聚集为盗,干扰辽国的统治。在各个阶级人民的持续骚扰之下,辽国只在中原待了半年便返回了北方,中国避免了被游牧民族统治的命运。

《资治通鉴》记载:“东方群盗大起……契丹主谓左右曰,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

当时人民对于辽国会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的重要原因,还是由于汉族人民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在游牧民族的欺压之下终于觉醒,这也是未来宋代民族精神大爆发的滥觞。

各地反辽的农民起义

结语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一直在进行着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民族融合。但是融入中华民族的前提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在唐代之前,中国人民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抵触情绪还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隋唐盛世之下,民族意识被天可汗的光芒所掩盖,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削弱,加上五代时期的道德滑坡,民族意识似乎已经彻底消失。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契丹便迅速发展起来,甚至一举占领了中国北方,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终于在沉寂了几百年后迎来了觉醒,人们的积极反抗粉碎了契丹长期统治中原的梦想。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还是十分强烈的,而这样的精神也是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辽国入寇中原虽然只是五代时期的小插曲,但是确实宋代文化觉醒的奠基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认同感,更离不开民族自豪感,我们要为在乱世中依然坚守民族底线的先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辽史》、《资治通鉴》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