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声水影
裕宪亲王福全园寝
在蓟县黄花山这个清代王爷陵寝遗址群中,以裕宪亲王陵为规模最大,此陵寝无论从建筑规模到工程标准都超过其他陵寝,当地人俗称“大王爷坟”。陵址东西宽63米,南北长176米,建有宫门、享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小碑亭一座,享殿前“双龙戏珠”陛阶石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环以朱垣,宝顶另建有环垣,呈里外双墙,地宫均用汉白玉石块雕砌而成,地宫石门及门檐石雕精细,宫顶刻有花纹图案。殿脊饰有脊兽,碑楼位于陵寝之外,竖立一统石碑记叙墓主生平。裕宪亲王园寝南端原有石桥一座,过桥为碑楼和东西朝房。前行有宫门三间,享殿五间后应琉璃门、明楼、宝顶类建筑。现地面上仅存基址,地宫被乡民用於储水,有驮龙碑一通。 清朝自入关起享国268年,经过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裕宪亲王陵已经沦为废墟和平地了。
福全为顺治帝二子,生於顺治十年(1653)十月十七日丑时。他年幼时,顺治帝问他志向,他说『愿为贤王』。康熙六年(1667)封为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二十六日,福全病故,年仅51岁。康熙与福全之间,即是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关系,且年龄相仿,感情及深。福全死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听到噩耗后,火速赶往京师,亲临裕亲王府奠酒举哀。谥曰『宪』。并亲自为他相度兆域,命御史罗占监造园寝,福全於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入葬,康熙又亲临园寝奠酒举哀。
裕宪亲王园寝座落在理密亲王园寝西侧的石头营。巨大的功德碑高耸入云,几米开外就能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不论多远都能吸引人们的视线。走近碑身仔细观察,发现前后两面四框印刻着浮雕云龙火珠,盘旋龙为威武的五爪龙,阳面碑文为满、汉合璧,为康熙帝亲手书写,共有467个汉字。石碑全长449厘米,宽32厘米,厚57厘米。碑身下为霸下兽像,全长365厘米,宽149厘米,霸下雕刻得气势磅礴为皇家雕刻上品。而它下水盘原先由三块石料雕成,现在只剩中间一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功德碑被人为地挪动,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残存的霸下功德碑,这是目前裕宪亲王陵寝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地面建筑物,左下角为双龙戏珠”陛阶石雕,已经荡然无存了。
裕宪亲王福全(1653—1703年)顺治帝的第二子,宁懿妃栋鄂氏所生,生于顺治十年七月初七丑时,死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酉刻,终年五十一岁。福全一生是比较有作为的,康熙六年五月封裕亲王,参与议政。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率叛军进扰内蒙乌朱穆秦,福全被任命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八月,大败噶尔丹厄鲁特兵于乌兰布通,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但是,福全没有乘胜追击,全歼残敌,而是听信了噶尔丹信使的游说,中了缓兵之计,贻误了战机,十一月,福全奉命还师京城被议罪,免去爵位,罚俸三年,撤三佐领,取消议政权。康熙三十五年,福全曾两度随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噶尔丹,福全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亲临其府探视,后来康熙巡视塞外,得知福全病逝,马上返回京城临丧。福全生前“入而预闻大政,出而诩赞戎机”,是清康熙朝的重臣,福全自幼与康熙帝共同孝敬祖母孝庄文皇后,每次陪同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孝庄文皇后奉安,弟兄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福全死后,康熙帝曾命画工精绘画像,康熙帝与福全并座于桐荫之下,以示手足同老之意,死后加谥为“宪”,称裕宪亲王,当地称之为“大王爷”。
据《清史稿中记载,顺治帝曾私下里问福全,想不想当皇帝,年幼的福全认真的答道:愿做贤王,顺治帝感到很高兴。(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原为贤王。”世祖异之)。实际上顺治帝喜欢二子福全,从小将他养在宫中,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患天花卧病不起,皇位继承安排刻不容缓。准备立福全。孝庄皇太后此时考虑再三,听取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劝谏,坚持立皇三子玄烨,原因是玄烨已出过天花,有了免疫能力。
清代王爷陵寝遗址群和清东陵一山之隔,是清东陵的延续。这些园寝虽久弃荒废,地面建筑不复存在,地宫也被盗毁,当地人也多有盗墓人遭雷劈或遭报应的传说,陵寝遗址群周围的村落里都散落有大量碑刻和各种精美的雕刻石构件,极具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张扬着文化气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挖掘和整理已经迫在眉睫了。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