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爷郑成功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明末清初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为什么郑成功这么有名呢?主要还是因为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单凭这一功绩就足可以称为民族英雄。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称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也是大家最广为熟知的,就是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这是就国家主义的立场而定义的。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郑成功一生都在坚持反清复明,致力于汉民族的解放斗争。这是就民族主义的立场而定义的。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的故事。郑成功的名号太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的儿子郑经的故事,就鲜为人所知了。就算是看过影视剧的朋友,对郑经的印象也比较模糊。因为有郑经出场的影视剧基本上都是清宫戏。主角是满清的那位“雄才大略”的康麻子,而郑经是作为反面人物的佩角或龙套出现的。而郑经在清宫剧中人设都是那种迂腐愚昧,贪杯好色,二货十足的这么一种形象。
因为是清宫剧嘛,对于反清的历史人物都要尽力去丑化,以突出“千古一帝”康麻子高大上的形象。这个可以理解,民族立场不同,当然人设就不同。蒙古国拍的电影《阿努可敦》中的康麻子,也是郑经的这种人设,这种事情就见怪不怪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影视剧中的形象,基本上比较正面。而在韩国影视剧中的形象,那都是恶魔加小丑一般的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政治观点不同,民族立场不同,这就导致了之后一系列的不同。这里面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立场!
而历史上真实的郑经也是扑朔迷离的。之所以说他扑朔迷离,是因为留存下来的史书和文人笔记对于郑经的记载,大多只限于官方史料。满清时期的官方史料.....呵呵.....你懂得!从个人私德上来看,郑经确实有瑕疵(私通乳母),不如他老爸郑成功般君子坦荡荡。但从郑经一生的功过来看,他还是一个有底线,比较有作为的实力派。
他任用陈永华经营台湾,收编因战乱无家可归的汉族流民到台湾开荒垦殖,发展生产巩固国防。陈永华是谁?陈永华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原型。历史上的陈永华就是洪门的开创者,洪门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反清秘密组织。当康麻子任用汉奸施琅攻取台湾,这块明朝最后的复兴基地后。汉人将反清斗争转入地下,响应洪门号召秘密结社,以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家天下。我们知道国父中山先生也加入过洪门,最终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而洪门这一秘密组织的始作俑者就是郑经,陈永华就是在郑经的授意下成立的洪门。可以这么说,是郑经播下了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火种。
郑经还是华夏衣冠(汉服)的最后坚守者。由于三藩起义郑经西攻大陆的失败,漳泉二州陷虏。郑经对恢复神州已经不抱希望,这可以从他的诗文中看出来。《痛孝陵沦陷》故国山河在,孝陵秋草深。寒云自来去,遥望更伤心。于是与清国当局妥协和谈,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郑经可以接受的条件是,停止使用明朝永历年号,改用清国康熙年号。赋税人口由郑经自行管理。也就是接受明朝灭亡的既成事实,像朝鲜那样成为清国的附属国。
而清国的和谈条件是去发,称臣,登岸。去发就是剃发,剃发易服接受清国辫发胡服,剪掉汉人的发髻,改梳满洲人的金钱鼠尾辫。脱去华夏衣冠,改穿清国人的旗装马褂。称臣是双方都能同意的,就是去除明朝永历年号,改用清国康熙年号。登岸就是要郑经放弃他在台湾的地盘,去清国中央政府任职。表面上是优待,这一套把戏玩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虚的,都是一些名誉头衔,并无实际权力,实际上就是要郑经交枪投降。
郑经他知道自己开出的条件清国是不可能接受的,于是一来二去郑经妥协了。他愿意称臣登岸,接受清国政府改编,但是独独这个去发他无法接受。他希望台湾的汉人还能够保留束发形象和华夏衣冠,清国当局是不可能同意他这个请求的。于是郑经再妥协一步,他同意台湾所有的汉人百姓全部剃发易服,包括我郑经的家人,妻妾,子女,臣属。独我郑经一人保有束发形象和华夏衣冠行不行?清国当局的回复是不行!谈判谈崩了。
另外从郑经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夷夏大防的观念。
《悲中原未复》
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王气中原尽,
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
日日整戈茅。
从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来,衣冠对于郑经有多么重要!如果连华夏衣冠也不能保留,还谈什么汉人?谈什么华夏?谈什么中国呢?郑经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简单的归纳就是:没有华夏衣冠的中国,那不能叫中国!胡服辫发那不是中国!汉服束发那才是中国该有的形象!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清国当局如此的不知变通,用郑经一个人不剃发易服,换来全台汉人的归附,这哪头重哪头轻?清国当局怎么这么糊涂呢?为什么清国当局就铁定了心一定要剪下汉人的最后一束头发,换掉汉人的最后一件衣裳呢?
因为清国当局知道,要消灭一个民族,一定要消灭这个民族共同认可的外在特征。只有把汉人的这些外在特征消灭了,汉人才能彻底的失去民族认同,才会老老实实的当奴隶。只有把汉人的历史记忆像切盲肠一样给他切断,才能让汉人彻底忘记故国的一切。
一个民族之所以会诞生,就是因为这些共同认可的东西。一个民族的灭亡,就是失去了这些共同认可的东西。哪怕还有一个汉人还束发着华夏衣冠,那就会勾起汉人这个群体的民族记忆,那就会点燃推翻异族统治的冲天烈焰。所以满清才会不遗余力的要消灭汉人的发型和衣冠,你说汉服重要不重要?
郑经尽管在晚年犯了糊涂,有要向异族妥协的迹象。但他还是没有跨过卖国求荣当汉奸的这一步,算是保住了晚节。郑经死后,1683年大汉奸施琅攻克了澎湖,郑克爽携明郑文武官员出降,台湾陷于鞑虏,明朝彻底灭亡。
在明朝灭亡的当口,明朝最后一位藩王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缢殉国。自缢前留有绝命词言: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从词中也可以看出,发型和衣冠的重要性!朱术桂与郑经至死都没有剃发易服,他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君子,但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华夏人最后的尊严!不向夷狄屈服,头可断,发型不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