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 @ 一路无话118
婺源江湾,三面群山怀抱,数不清的古树古樟蕴成幽深苍远之势。村口有一个八角亭,亭角有风铃响,有八角之音,亭中有副对联气势非凡:万鹤松涛移北月,一弯湖水锁南关。
图片拍摄 @ Ljw719
我沿着千年古道,一步一步走入江湾。岁月悠悠如磬,村中古建筑斑驳的墙壁,现出十足的遗址样来,苍凉得很。
听村中上了岁数的老人讲,江湾(当时叫云湾)有后来的千古辉煌,完全得益于在灵山碧云庵修道的何公仙(979——1019)。何公仙,宁初南唐国师何博,字令通。他与萧江六世祖江文采(又名江广汉)感情特别深厚,为江湾指点迷津,促使萧江全村西迁江湾,从此奠定了千秋基业。
斯人已去,功德犹存。江湾人为感激何公仙的恩德,在村中修了座“仙坛”,恭奉朝拜何公仙。现今仙人坛已不在了,但一条仙坛巷却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古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后龙山石牛岭与仙人桥之间,有一股山泉很奇特地从山顶涌出。从地形地貌来说,不可能是斜成泉,所以来源甚奇。相传是巨龙血液饱满喷涌如墨汁,又如香花粉,更如甜荔枝。都说,这龙泉的滋润滋润着江湾人才辈出,代不乏人。
图片拍摄 @ 城市穿梭客
据地方志记载:古时徽州流传很广的“一府六院”佳话就出在江湾。在明代隆庆年间官至古都御史兼户部侍郎的江一谦,筹资兴建的“萧江云湾永思堂”气势恢宏,古相端庄。这个祠堂虽然后来被战火所焚,但一幅珍藏于江湾后人家中数百年的《萧江云湾永思堂图》仍令后人惊羡不已。江一廉逝世后,当朝皇帝感念他精忠报国,屡建奇功,赐御葬回乡,江湾人称此墓为“御葬墓”。在攸山背脚下的御葬墓庞大而讲究,设有石狮、石马、石桌、石凳等诸多石雕像,可惜因年代久远景观已被毁坏。
滕王阁的出名,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凭藉王勃的《滕王阁赋》。江湾为文人墨客所传颂,也非全靠风景,而是有赖于一则典故,叫“双马回头望江湾”。
相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兵下江南行进水口庙时,岳飞放眼江湾,云封雾锁,什么也看不清楚。当他刚走开五里路,说来也奇,背后云开雾散,江湾和群山相拥静卧着。岳飞回头一看,脱口称赞:“好地方,此乃双马回头之龙脉,八百年之后,必出天子。”于是翻身俯拜。更奇的是,这马不用牵,回头驼着岳飞就往江湾跑。当然,这都些民间传说,在《婺源县志》上找不到只言片语的记载,而正是这些口头传,却为江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传说,其蕴意和影响到底如何?我一时难以说清。但如果站在村外,看看那弯弯曲曲的河道,看看街头那株雄壮的千年古樟,想想那句“三百年前江家兴,三百年后江湾洲”的古语,或许能产生许多答案来。
图片源于@图虫网
江湾,在这充满灵性的地方,除了自然的神韵之外,久久地散发出古老文化的花香。我深深地感悟到江湾人的人性善美与纯朴,世代生息繁衍于这块古朴之地的每一个人,都像爱护自已的眼睛那样呵护着这片土地的祥和与纯净。古老的村庄,童话与传说,田园牧歌式的桃源生活,对于我来说,都充满着无穷的诱惑。
斜阳一束,松影扶疏,江湾象一幅淡淡的山水画,显得和谐和宁静。历史与现实,传说与浪漫,已浓浓地融在漫天的晚霞中,使人难忘,使人迷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