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_好看_好玩,哪个对农庄更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83
导读

问题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百万,好吃、好看、好玩,只能选择做足一项。 但同样一百万,如果用来做体验课程和游玩设施,很有可能游客上午十点来,上午玩不完、下午也玩不完,那么中午饭要吃,甚至晚上还要再住下来…

“好看”

最不重要,也最重要

好的景观,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没有哪个游客不是“颜值控”。

问题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百万,好吃、好看、好玩,只能选择做足一项。那么,“好看”,可能就是最不重要的。

1、如果你没有自然资源,硬要“先天不足、后天人造”,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使得其他更重要项目无钱可用。

2、人造景观,烧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后期维护成本巨大。比如北方地区种植大片草坪,如果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维护,很快就不成样子。

3、现在各个城市都大搞生态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等市政项目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得相当有逼格。农庄人工造景,能超过这些市政项目吗?

比如郑州东区的湿地公园,几乎可以媲美国外的某些花园。单是几十亩草坪和数十亩的粉黛乱子草,成本就不是一般农庄所能承受。

4、现在很多自然资源优势的国有景区,纷纷降低门票,并转型进入庄园化的休闲度假领域。农庄造景,能和它们比拼吗?

5、除却花海类项目,景观再好,也不能延长游客“停留”。

假如你有一百万,全部用来造景,即便设计再美,游客上午十点来,一个小时就能全部看完,估计有些人午饭都不想吃,就会返程。

但同样一百万,如果用来做体验课程和游玩设施,很有可能游客上午十点来,上午玩不完、下午也玩不完,那么中午饭要吃,甚至晚上还要再住下来。

如此,同样是一百万,你会选择怎么花?

按照景区标准打造“好看”不可取,但不能否认“好看”很重要。

在任何年代、任何行业、对于任何人,颜值都是生产力。如今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年代更是如此,好的“颜值”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播和营销。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又要刻意打造“好看”。只是,这种“好看”,不是去造大景观,而是以“拍照”为目的,打造文创小品和局部场景。

同样是做一个大门,有人花几百万做个牌坊,结果游客目光都不愿多停留两秒。有人三根棍子搭起来,一堆人争相合影。

同样一个休闲椅,有人雕龙雕龙刻凤力求高端大气有细节。有人普普通通一个长条椅上,放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小熊,一堆人坐在那里合影。

所以,好看,最不重要,也最重要;最简单,也最难做。

“好吃”

吃什么、在哪儿吃,都比“好吃”更重要

虽然“吃”对综合农庄而言只是配套属性,但在不少农庄,餐饮都占据了营收大头。可见,好吃,实在太重要了。

不过农庄如何打造“好吃”,又是最容易走偏的一项。

“农家菜”还有吸引力吗?

这么多年,农家菜一直处在“叫座不叫好”的尴尬状态。经常见到很多人兴冲冲地驱车数十里去吃农家菜,但很少看到有人发朋友圈炫耀农家菜好吃的。

事实上,以地锅鸡、烧野菜为代表的农家菜,一直在消耗前些年炒作的心理红利。面对日益递进的消费升级,“千年不变”的农家菜必然“不进则退”。

无论在菜品、菜名、做法、营养搭配,还是摆盘、餐具、环境等任何领域,如今的农家菜,都和90后领衔的消费潮流,和日益自然时尚的庄园整体场景格格不入。

未来,粗菜细作、中菜西做,或许才是农家菜的唯一出路。

比拼“味道”,恰恰是农庄的软肋

很多有情怀的庄主,对农庄菜品的要求很高。

记得和一位庄主吃饭到晚上十点多,众人散去后,他又把已经回宿舍休息的厨师叫过来,就这几道菜的问题进行探讨。

正常来说,庄主对餐饮要求这么高,餐厅生意应该很火才对,天道酬勤嘛!但事实上,这个餐厅生意每况愈下。

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菜单都是最常见的家常菜。这就导致,一方面游客对这些菜没有好奇心(也比较贵);另一方面,你把家常菜做得再好,也大抵不过城市高端馆子的水平。

香世界庄园的“香草特色菜”

事实上,味道的“好吃”已经是标配,“吃的有特色”才能唤起消费欲。

比如上述农庄,在笔者建议下,将菜品围绕农庄的“南瓜特产”进行系列开发,推出了十余个南瓜系列特色菜,又针对儿童开发了八道儿童专属菜。餐厅生意一个月就上涨了35%。

再比如海南“香世界庄园”,一个以香草种植为特色的50亩项目,他们围绕香草主题开发出系列香草特色菜,平均客单价超过150元,一年单餐饮收入就四五百万。

“好玩”

大部分农庄主并“不会玩”

为什么很多农庄都只能做一日游?

为什么很多民宿的入住率偏低?

为什么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晚上留不住客人?

为什么都是做“三产”,有人赚个门票钱,有人通过自然教育年入数百万?

……

这一切的一切,根源都是没有做好“玩”的文章。

设计好“玩”,我们可以自造引爆点、可以延长时间规划、可以让游客主动留下过夜、可以让游客一呆两三天、可以让孩子寓教于乐,学校乐意家长满意……

可以说,当下的休闲需求,没有什么是“玩”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是因为你“不好玩”。

“重三产、轻三产”,喜欢上马游乐设施,是中国农庄的“特色”。但是“重三产”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大多数庄主并“不会玩”。

“不会玩”的表现和结果是:

1、项目很low,把好端端的自然田园环境,变成一个庙会级的游乐场,还是农村庙会游乐场。

2、不去研究消费潮流,喜欢“推己及人”,总拿自己爱好去做游乐项目。最后做出的东西“曲高和寡”。“曲高”也就罢了,关键是很多还“跑调”。

3、很多企业家忙,平时不带孩子,现在孩子也大了,压根不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凭臆想猜测去建亲子项目,最后孩子们不喜欢,自己还一脸不解做无辜状。

4、“重娱乐、轻体验、无课程”。购买一些无动力设置,抄袭一些流行游乐项目,这个谁都会。谁都会的东西,既玩不出独特性,也卖不出高价。一两年新鲜后,很快被后来的项目秒杀。

5、“为玩而玩”。很多农庄津津乐道于通过游乐设施,一天能吸引多少人来玩,能收取“多少门票”。事实上,对一个农庄而言,为了赚门票而存在,更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玩”很重要。但是对农庄而言,如何玩出逼格、玩出文化、如何玩出“时间规划”、如何玩出“教育附加值”、如何玩出家长孩子都满意、如何用玩带动农产品品牌打造、如何带动农庄三产融合……

这都是比“好玩”更好玩的“会玩”。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